在當前幼兒教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想全面提高幼兒園的教育質量,教研方式的改變至關重要。新時期的教研方式,必須立足于切實解決教師在實踐中遇到的實質性問題,有效支持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我們根據幼兒教育的特殊性,立足于實踐,以新的視角,嘗試著從本園的實際、從教師的實際出發,探索幼兒園的有效教研活動,以期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在學習中開展教研活動
學習式教研的目的不僅是讓幼兒教師獲得信息,了解、關注幼教發展的動態,理解先進理念、明確概念等,而且在于通過“學習式”教研引領教師對當前自身的教育水平進行審視和思考,找出與目標的距離,擴展教師創新課程的能量。
許多新的幼兒教育理念之所以被教師理解、吸納并采用,都源于“學習式”教研的應用。如:通過對兩屆“優秀教育活動評價要點”的學習,使我們對什么是高質量的幼兒教育有了深入的理解與思考。 “能及時發現并準確地判斷幼兒的水平和需要,并適時介入有觀察的意識……?”;“能及時發現并準確地判斷幼兒的需要和水平,并適時介入有觀察的意識……”這兩條評價要點在表述上沒有文字的改變,只是將“水平和需要”變為“需要和水平”。難道這只是簡單的文字順序的不同嗎?學習式教研使教師意識到:文字的順序不同所表達的內涵不同,前一條強調教師要對幼兒的發展水平有準確的判斷,然后根據幼兒水平滿足其需要,判斷水平在先,滿足需要在后;后一條則要求教師首先要思考所組織的活動是不是幼兒的需要,再觀察幼兒的水平。要點中蘊含著價值取向側重點的不同,它要求教師具有正確的判斷力和決策能力,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問題,并對活動做準確的價值判斷。
二、在評比中開展教研活動
評比式教研指的是幼兒教師在各類評比活動中充分利用評比平臺進行的教研,它主要依托于市、區各類評比活動進行,并強調對評比活動的科學定位。作為一種教研方式,它把評比的平臺變為教研的平臺,將評比活動視為一種研究活動,淡化教師對評比結果的關注,注重參評前的學習、思考、準備,參評過程中的研究、分析、討論,以及參評后總結、歸納、提升的全過程。如選擇內容注重對其蘊含價值的分析,設計環節關注指向性,指導策略體現對個體的支持與幫助等,每一步都在研究中進行,使得參評過程成為整合各種教研方式,真正研究學科、研究幼兒、研究教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過程。通過對評比內容的設計與程序的合理運作,不僅使優秀教師能在評比活動中脫穎而出,而且使評比活動走向了評比前學習式教研啟動、評比中互動式教研推進、評比后反思式提升再學習的良性循環。
三、在示范引領對話分析中開展教研活動
這種教研方式主要是由教研組長(或資深教師)深入一線,以自身的教育行為特別是親自與幼兒交流、對話,讓教師看到不同理念、思想意識指導下的師幼互動促使幼兒行為、態度的轉變。通過教研組長對對話的詮釋,讓教師了解對話背后所蘊含的理念、意圖和更加理性的思考,感受引領者敏銳的觀察力和對幼兒性格、愛好、年齡特點的準確判斷與把握,特別是感受引領者富有激勵作用的評價方式、能深入幼兒心靈的對話所產生的效果,體驗情感、耐心、關注在幼兒教育中的力量。
這種對話的方式主要用于解決個別兒童的個別問題,或是在教師苦于缺乏指導策略希望得到幫助時應用,使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和非幼教專業教師學習、領悟了什么是專業的不可替代性,感悟到如果我們不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思維方式就不能準確地觀察、判斷幼兒的需要,并適時地給予促進性的支持。這種教研方式對教研員提出極大的挑戰,需要教研員有膽、有謀、有深厚的功底,并在操作中掌握這種教研方式的真諦。
四、在案例比較中開展教研活動
案例比較式教研以案例教學法為基礎,對一個具體教育情境進行描述,或對這些特殊情境、教學內容不同的處理方式進行比較,以組織討論、引導的方式提高學習者對問題的識別與解決能力,在觀點和策略的分享與交鋒中相互啟示,學以致用,獲得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比較可以運用于同課異構后的研究,可以是兩個案例的比較,也可以是案例與學習者對教育現象不同處理方式的比較。
如:學下“毛毛蟲棋”,A教師力行“解惑”之責,幾個幼兒一起玩,哪是起點、終點,規則怎樣,一概采用教授法,不考慮幼兒的興趣、需求和幼兒第一次玩棋時所遇到的問題。B教師在引導幼兒討論棋盤中圖片內容的基礎上,讓幼兒經歷由不會玩到會玩的過程:你認為這副棋幾個人玩合適?你是怎樣看出來的?棋子放哪?通過觀察讓幼兒自己找出起點,誰先走,怎么走,走到紅旗處不能再走表明什么?使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學會了下棋的方法,從中培養幼兒合作、觀察、分析、協商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案例比較使教師明白了應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讓幼兒在操作、交流中逐漸構建棋類活動的經驗,這種主動學習的經驗對幼兒來講印象深,不易忘,教師成為幼兒有效學習的支持者。
五、在跟蹤中開展教研活動
這種教研方式的主要特點體現在“跟蹤”上,由教研組長、教學園長寸步不離地跟隨教師,原始記錄教師的每一句話,分析教師與幼兒互動的有效性,教師介入活動的適宜性,教師語言與非語言體態的示范性、規范性等。跟蹤式教研的另一個特點是跟蹤時間長,參與人數相對較少,不影響幼兒正常的教學秩序,一般要跟蹤教師半日活動,這是由幼兒教育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幼兒在園活動內容不僅有教育活動還有生活活動、游戲活動等,幼兒出入的場所既有室內也有戶外。因此,對幼兒的教育涉及到教學、幼兒衛生、自理、安全等各個方面,這就要求教師在練就“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特殊本領同時,將“一日生活都是教育”具體體現在一日活動的各環節中,將“心中有目標,眼里有孩子,處處有教育”的理念落實在一日生活各個環節的實際操作中。半日跟蹤能全面、客觀地了解教師的教育理念、能力等。跟蹤式教研能使教師在具體操作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對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發展。
有效的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但我們要注意的是,有效的教研不僅是關注研討過程中教師的反應,更應關注后續實踐中教師行為的變化,應該反映在研究之后的教育實踐中,反映在教師教育行為的變化和教育實踐的改進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研的效果真正落在每一位教師的發展和每一位幼兒的發展上,從而真正發揮有效教研的作用,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
【幼兒園有效教研方式新探】相關文章:
• 農村幼兒園的戶外游戲區
• 實習場與幼兒園課程
• 繪本在幼兒園的應用形式
• 談現代幼兒園教師的語言魅力
• 幼兒教師混合式培訓探討
• 淺論幼兒園教學的有效策略
• 幼兒園大班成長課程的開發
• 如何在幼兒園有效開展折紙活動
• 關于加強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
• 創意美術活動在幼兒園大班教學的實施
• 幼兒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教育功能分析
• 幼兒園教育中人文關懷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