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是學前兒童的主要活動,也是幼兒園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內容,對促進幼兒身體發育、心理健康、智力發展和培養各種技能等多個方面的和諧、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響。而現在幼兒園的游戲活動中存在著為游戲而游戲的問題,同時產生了很多衍生問題,其一是功利性的游戲觀,教師在組織游戲活動的時候,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同時,教師作為幼兒游戲活動的主要支持者、參與者和合作者,在幼兒游戲活動中究竟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呢?
一、游戲的內涵
目前,兒童心理學界和教育學界對游戲的內涵都未取得完全一致的認識。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從心理學的角度描述游戲,認為游戲是一切幼子(動物的和人的)生活和能力跳躍需要而產生的有意識的模擬活動。大多數學者從游戲的體驗中對游戲進行界定。英國學者加維提出游戲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且沒有外在目標的活動。我國學者梁志?鋈銜?游戲是人們一種輕松愉快的活動。①也就是說,游戲應該是一種獲取快樂體驗的方式,而非對達成某種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對于兒童來說,游戲本身即是目的,兒童以參加游戲活動的過程和取得愉快為目的。因此,人們總是在情緒積極時才做游戲,并通過游戲活動獲得更大的快樂。從以上幾種對游戲的解釋中我們可以總結出游戲的兩個特征:首先,游戲是一種自發的自由的活動;其次,游戲是一種令人快樂的活動。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游戲是一種為滿足兒童愛玩的需要,帶給兒童快樂的,由兒童自愿、自由地選擇的沒有任何功利目的活動。換而言之,游戲不是由教師為了教學目標而有目的地“導演”的活動,它不應該是教學化、模式化、工具化的活動,也不應該是按照教師意愿進行的活動,而應該是幼兒自己選擇的一種自由的活動。
二、幼兒園游戲活動的現狀及分析
筆者作為一名未來的準教師,通過課程見習的機會去了四所幼兒園對幼兒游戲活動進行觀察。本次去的幼兒園包括不同層次、不同級別的幼兒園,從省一級示范幼兒園到普通社區幼兒園,分別觀察了大、中、小班的游戲活動。其中主要觀察了小班的游戲活動,因為對于處在小班年齡階段的兒童來說,游戲在他們生活中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和價值,因此能使觀察更有意義。
1. 絕對游戲時間不足。從本次觀察的幾所幼兒園的游戲活動來說,幼兒園游戲時間普遍不夠充足。這一問題特別在中班的游戲活動中特別明顯,本來應該是游戲的時間,卻常常被其他課程所占。比如某示范性幼兒園的中班,一周有兩個半天都安排了英語課,這兩個半天就完全沒有幼兒自主游戲活動的時間,而且據主班老師介紹,這個班從小班就固定每周有兩個半天安排上英語課,至于大班就更不用說了,作為學前預備班,要為上小學做準備,上課時間就更多了,往往是一整個下午一整個下午的上課。這種情況在小班來說相對較少,游戲時間還比較充足,因為不用上各種“五花八門”的課程,所以有時間能夠開展較多的體育游戲和分區自由活動,但是戶外游戲的時間還是顯得比較少,有時候一個下午正式的戶外游戲時間不到20分鐘。
2. 有效游戲時間低下。幼兒園對游戲活動的安排不僅在絕對時間上較少,而且有效的游戲活動時間也較少。原因之一是游戲活動的組織效率低下,特別是戶外游戲活動。在一個中班,上午原本安排了25分鐘的戶外大型器械的游戲活動,可是有些孩子可能只玩了10分鐘左右,其他的時間都花在了活動前上洗手間、喝水上面。尤其在喝水的時候,由于組織混亂,幼兒在沒有教師催促的情況下也顯得拖拉,浪費了很多時間。戶外游戲活動因此也變得流于形式。這種游戲時間效率低的情況在小班特別明顯,“寶貴”的游戲時間常常被其他一些瑣碎事情擠壓掉。由于正值冬季,天氣寒冷,小孩子穿的衣服多、不方便活動,所以在戶外游戲開始之前,教師會讓孩子們脫掉一些衣服,活動結束后再把衣服穿上。孩子們年紀小,脫衣服、穿衣服要花很多時間,有時候剛剛脫了衣服,還沒有玩一會兒,就又要穿上衣服回課室了。還有諸如上文所提到的喝水、上洗手間這類的事情,小班的兒童年齡更小,進行活動的場面較為混亂,而且動作能力、協調能力還處于發展中,做事情會比較慢,有時候剛拿出玩具,感覺還沒過一會兒,就又要收拾玩具了。
3. 幼兒游戲自主性不夠,為了游戲而游戲。在觀察的這幾所幼兒園里,幼兒游戲的內容和形式往往都是教師安排的,而教師安排的游戲,很多都是為了達到某種教學目標刻意設計和安排的,幼兒只是機械地“表演”出老師設計的游戲,而失去了自己對于游戲的選擇權和在游戲中發揮自主性創造的快樂感覺。
在一個小班的體育游戲活動中,教師設計了一個訓練幼兒平衡感和協調能力的游戲――踩竹蹺。從設計游戲的目的來說,的確對鍛煉幼兒的平衡感和協調能力有用,但問題在于游戲性不強。有些幼兒身體動作協調能力較差,就無法快速掌握游戲竅門,做起來很吃力,很快就對這件事情失去了興趣。而且這個游戲玩法單一,幼兒只能按照老師規定的方法去玩,無法體現游戲活動的生成性。在這個游戲中,只有少數幾個很快掌握竅門的幼兒玩得很高興,大多數幼兒只是靜靜地玩,甚至有很多兒童被旁邊玩足球的游戲所吸引。
在另一個小班玩滑梯的游戲中,教師規定了每一個幼兒玩游戲的順序和姿勢,包括應該以怎樣的姿勢滑,在滑完滑梯后要玩“鉆山洞”,試問這樣被規定好了的游戲怎么能“有趣”呢?雖然教師認為這是出于安全考慮而告訴幼兒應該怎樣滑,但能安全地滑滑梯的姿勢肯定不只一種,只要是沒有危險的姿勢,為什么我們不可以讓幼兒自己去嘗試呢?讓他們體驗自己去探索、創造的樂趣。幼兒作為游戲活動的主體,并沒有成為游戲的主人。在另一個中班的情況也差不多,教師設計了金雞獨立的游戲來鍛煉幼兒的平衡感,但對于那個班大多數的兒童來說,這并不難,很快他們就覺得索然無味、開始打鬧,甚至有幾個幼兒從活動開始就一直盯著放在旁邊的玩具,似乎對那些玩具更感興趣。
從上面幾個游戲活動實例中也可以看出,大多數游戲活動是由教師組織和設計的,幼兒自由游戲的時間非常少,大多數游戲都是為了使教學活動更吸引兒童而設計的,因此游戲常常與教學活動相結合。 4. 教師沒有有效的指導幼兒游戲活動。一方面,教師幾乎替幼兒決定了從玩什么到怎么玩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教師卻在游戲進行過程中缺少對幼兒有效的指導,也很少參與到幼兒的游戲中。
在一個幼兒園小班的區域活動中,有一個幼兒因為特別擅長建構區也特別喜歡建構區,也特別擅長建構區,所以只選擇在建構區玩游戲。這種情況下,教師本應作為一個觀察者和指導者,給幼兒一些建議,鼓勵他多嘗試一些其他的區域活動,而這位教師卻選擇了放棄。在另一個小班的玩氣球科學活動中,幼兒初次嘗試用打氣筒給氣球打氣,這個活動很新鮮,幼兒對此很感興趣,都積極參與其中。有些兒童很快就打好氣了,一個勁拿到教師的面前,希望教師能表揚他;有些兒童沒能快速掌握打氣球的正確方法,氣球沒有充好氣而顯得有些氣餒和無聊。這時候恰恰需要教師的有效介入,比如鼓勵做得好的幼兒,然后讓這些幼兒去幫助一下其他的幼兒,這樣做不僅能讓打好氣球的幼兒更有成就感、更快樂,也能讓還未打好氣球的幼兒得到幫助,從而有信心去完成打氣球。但教師往往在游戲中只是扮演一個“局外人”的角色,②既難以感受幼兒是否真的喜歡這樣的游戲,也難以發現幼兒游戲的興趣點。
三、幼兒游戲活動指導策略
1. 保證幼兒有充足的游戲活動時間,特別是自由游戲和戶外游戲活動。游戲時間得到保證是充分實現游戲價值的首要條件。日本幼兒園就十分重視幼兒游戲教育,讓兒童有充足的游戲時間。日本幼兒一天在園生活是從自由游戲開始的。一般來說,日本幼兒園教育活動有集體活動與自由活動兩種形式。幼兒集體活動與自由活動的時間比一般為1:3,也就是說幼兒每天大約有三個小時可以進行戶外自發自主的游戲,并且集體活動也以游戲為主。③
游戲對于幼兒的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陳鶴琴先生認為“游戲是兒童的生命”。④游戲對于兒童的成長來說并不是“無用”的,而是處處充滿著教育的意味。杜威說過,“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兒童從各種各樣的游戲中獲得各種各樣的豐富經驗,在未來就會成為兒童學習的重要基礎,只有把游戲看做是內在于兒童生命、成長、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讓游戲發揮其重要的教育價值。游戲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符合他們身體和心理的發展水平,他們的生活和游戲密切相關,游戲還能帶給幼兒快樂的感覺,戶外游戲能讓幼兒接觸明媚的陽光、新鮮的空氣,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獨特魅力,使幼兒親近大自然,有益身心健康發展。⑤
2. 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減少教師對游戲的“導演”。游戲對幼兒來說,是一種自主自發的活動,是以游戲活動本身為目的的快樂活動,而不應該有獨立于游戲的功利性的目的。所以,教師應尊重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地位,順應幼兒的自然天性,讓幼兒的天性盡可能淋漓盡致地發揮,讓幼兒自己快樂地游戲。⑥教師在游戲活動中扮演的不是“導演”,而是指導者和支持者。
首先,教師應盡可能提供更豐富的游戲環境,包括提供許多原材料、玩具、大型器械和各種活動室等,增加活動環境的刺激也更利于幼兒的發展;幼兒的玩具和器械應符合幼兒的需要,比如,幼兒自制的玩具或師幼合作制成的玩具會更有意義,能讓幼兒有更大的成就感,也能引起幼兒的更大興趣。此外,好的玩具還應該能表達他們的思想,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次,在玩具的玩法上,應該給幼兒更多的自由,鼓勵兒童自己嘗試發明新的玩法,這不僅是對幼兒作為獨立個體的尊重,也為幼兒在游戲中發揮其想象力、發表其想法提供了空間。最后,教師還應該努力營造一種自由的游戲氛圍,不應該全部都設計好了,等幼兒來“演出”。游戲的感覺,說到底是一種主觀的體驗,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的感覺。因此,游戲者是否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的去游戲,決定了幼兒的快樂程度和這個游戲對幼兒的吸引程度。
3. 教師發揮游戲中有效指導者的作用。兒童應成為游戲的主人,并不意味著教師在游戲中的作用就是消極的,恰恰相反,教師應秉持“強化主體發展,彰顯游戲精神”的介入支持策略,⑦對幼兒游戲進行及時的分析和指導。澳大利亞的一位幼教專家曾指出,要想充分發揮游戲在幼兒發展中的作用,教師首先就必須懷有一顆童心,像孩子們一樣喜愛玩具、愛好游戲。當教師參與到游戲中的時候,更能以一種兒童的角度去看待這個游戲,以一種童心去感受這個游戲,是一種純粹地從這個游戲好不好玩、幼兒喜不喜歡、快不快樂這點去考慮。⑧幼兒也會在教師的參與游戲的過程中獲益匪淺,他們通過模仿、學習教師在游戲中的方式、方法、技巧,以提高自己的游戲水平,從而從游戲中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和快樂。
在一所幼兒園的中班戶外活動中,教師組織幼兒玩丟手絹的游戲。幼兒互相追逐,盡情地享受奔跑帶來的快樂。教師也參與其中,雖然不是直接加入到游戲,但教師在一旁加油、打氣,也完全沉浸在游戲緊張的氛圍中,和兒童一起玩時而發出緊張的尖叫,時而屏住呼吸。游戲結束的時候,幼兒和教師都十分盡興,一起體會到游戲中的快樂。當然,教師不僅應該作為幼兒游戲的伙伴,還要適時地給予幼兒一定的指導,也要及時地對游戲的反饋進行分析和總結。在一次小班幼兒的分區美術活動中,教師會對畫畫得好的孩子進行適當的鼓勵和表揚,對不太懂得使用剪刀的幼兒給予幫助,也沒有規定剪什么,這樣,幼兒能更自由的發揮,想剪什么就剪什么,就有了更大的積極性。教師還應該善于捕捉幼兒瞬間的游戲行為,并進行分析,以了解幼兒究竟對這個游戲是否感興趣,幼兒的游戲水平等,然后及時對游戲進行調整,使游戲更能符合幼兒的需求。
幼兒天性愛玩,在最美好的童年快樂地玩耍,無憂無慮地游戲,會成為一輩子的珍貴回憶。因此,我們應該盡我們的努力,為幼兒提供更好的游戲環境和游戲氛圍。
注釋:
①梁志??.學前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②賈霞萍,叢玉燕.重視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作用[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4,22(2):68-72.
③匿名.日本幼兒園重視幼兒游戲教育[J].家庭教育(幼兒家長),2009.
④黃貴.陳鶴琴的幼兒游戲觀[J].體育學刊.2008,15(1).
⑤衡若愚.張宗麟幼兒游戲觀概述[J].學前課程研究,2009(3):57-58.
⑥黃人頌.幼兒游戲的意義和教育作用[J].幼兒教育,1985,01.
⑦陳美菊.幼兒游戲中教師介入的支持性策略[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8(8):18-21.
⑧郭雪麗.還幼兒游戲以快樂[J].早期教育:教師版,2008(2):51-51.
⑨李生蘭.澳大利亞教師參與幼兒游戲的方式[J].幼兒教育,1993(9):25-26.
【幼兒園游戲活動現狀及分析】相關文章:
• 幼兒園吃喝玩樂話禮儀
• 幼兒園課程決策力提升方略初探
• 學前教育專業導師制優化探索
• 幼兒園青年教師群體資源的開發
• 幼兒園的鄉土文化
• 幼兒園民間游戲的挖掘與運用
• 幼兒園綜合課程的探索與研究
• 幼兒園早期閱讀教育的工作策略
• 語言科學性幼兒教師論文
• 對幼兒園棋類玩具投放的研究
• 談幼兒園情境教學
• 幸福教育 從幼兒園到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