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麟認為:“幼稚園課程者,由廣義地說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園一切之活動也”。陳鶴琴認為:“幼兒園應該給幼兒一種充分的經驗,這種經驗的來源有兩種:一是與實物的接觸,二是與人的接觸。應該把兒童能夠學而且應該學的東西有選擇地組織成系統應該以兒童的兩個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為中心組織幼兒園課程”。張雪門提出“課程即經驗,幼兒園課程是什么?就是給三足歲到六足歲的孩子所能夠做而且喜歡做的經驗預備”。他們的課程本質都屬于主體觀,他們都以兒童為主體,注重幼兒的經驗。我是個工作才三年的新教師,對課程的理解一直處于對教學計劃的目標、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效果的評價等方面,而隨著幼兒園一日活動即課程的理念逐步深入,我漸漸對幼兒園的課程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下面我從實踐的層面來談一談自己對幼兒園課程的理解。
一、課程目標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到:《指南》以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為目標,以促進幼兒在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協調發展為核心……那么,該怎樣達到身心的全面發展呢?是靠跑幾圈、做幾道題、講幾個故事、畫幾幅畫、唱幾首歌就能達到體、智、德、美的全面發展嗎?答案是否定的!兒童身心發展是指個體成長過程中身體和心理有規律量變和質變的過程,也是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兩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統一過程,其發展規律是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重要依據。無論是課程還是教學都必須全面思考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以促進兒童身心和諧發展,為終身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因此,我認為:幼兒園課程關注的不是學習的結果,而應該是一個過程。就像俞正強老師的種子課,它根植于孩子的經驗中,讓孩子的所有經驗支撐種子的成長,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更獲得了新的經驗:知識遷移的經驗。因此,我認為課程目標即獲得經驗的過程!
二、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是獲得經驗的過程,那么課程內容很顯然就是經驗。什么樣的經驗才能實現課程目標呢?《指南》中提到: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我想課程內容應該是通過實踐所獲得的經驗。從幼兒的思維特點角度分析,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例如,想讓幼兒了解沉浮的知識,必須提供各種材料讓幼兒通過大膽猜測、親自驗證來積累經驗:重的東西會沉下去,輕的東西會浮起來。另外,從心理學角度看,有些目標的達成是通過積累相應的經驗。要培養幼兒的自信心,這一目標的達成需要幼兒積累比較多的成功經驗;讓兒童獲得較多成功經驗,那我們在選擇課程內容的時候就要考慮兒童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從而讓他獲得經驗。
幼兒的實踐經驗又可以劃分為:(1)活動方式的經驗―― 一種經歷到的、實際體驗到、習得的東西,比如上述提到的沉浮實驗;(2)創造性活動的經驗――自己獨特的活動結果,發揮想象和創造去解決某個問題的這樣一種經驗;(3)對待世界和客體的經驗――是一種情感經驗。
三、課程實施
那么,怎樣才能有效組織這些經驗呢?其實答案在前面已經說到,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方式,也就是自主活動的方式。
教師指導得少,活動中孩子是自主的。也正是這種自主活動的過程,才讓孩子一步步去探究更多關于影子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這種自主活動中孩子們體會到如何思考,感受到影響事物因素的復雜性,學習多角度考慮問題;同時,“做事”“研究”“解決問題”的經驗逐漸提高。試想一下,如果孩子的這種探究不是自主的,而是老師教授的,就算孩子獲得了影子的知識,那么,他們能獲得更寶貴的經驗嗎?就算孩子能活動解決問題等經驗,那么他們的這些經驗是系統的嗎?所以,自主活動是課程實施的最佳方式。
四、課程評價
先舉個大家熟悉的例子:
小明回家后將考卷交給爸爸,爸爸一看“95分”,馬上喜出望外;過一段時間,小明又交來一張考卷,爸爸一看“55分”,二話不說就幾個耳光。
任課教師認為小明學習是進步的,第一次考“95分”在班級排名第九名,而第二次“55分”排名第五名。
小明覺得自己這段時間有努力學習,是有進步的。
小明爸爸的評價屬于總結性評價,而老師和小明屬于形成性評價。
回到幼兒園課程上來,既然孩子們是在過程中獲得經驗,那么課程評價也應該在過程中進行。我們在教育中既要準確把握幼兒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更要充分尊重幼兒發展連續性進程上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每個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的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達到發展目標,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兒。
我們在學習《指南》的過程中,常常會把《指南》中的各種目標當成評價幼兒發展的標準。因為《指南》中有很多量化數據,比如針對小班幼兒的耐力目標為“能雙手抓杠懸空吊起10秒左右”“能快跑15米左右”……于是乎很多教師會嚴格按照《指南》“標準”對幼兒進行評價。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張幼兒測評表,根據要求:幼兒要能連續跳繩10個得5分,7~9個得4分……3個以下不得分。我覺得,很多孩子雖然跳的個數不多,但是他很樂意去一次次嘗試練習,他們從能跳1個到能跳2個,他在進步,他的協調能力的確得到了提高,這是不是我們應該給到孩子的正確評價呢?
課程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呢?我記得李沖鋒老師在第一節課時說過:我的課上,如果你什么都沒記住,但一定要記住這句話“站在課程的高度教學”。我想作為一個教師真的需要站在課程的高度,去認真思考孩子的需要是什么?這樣,教育才更有價值,更有意義!不是嗎?
參考文獻:
王建英.淺談“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實踐與思考[J].華人時刊,2015(8).
【幼兒園課程初理解】相關文章:
• 幼兒園禮儀教育有效方法初探
• 初探幼兒園“三位一體”新型班級管理模式
• 探索幼兒園素質教育新模式
• 幼兒園故事教學之我見
• 幼兒教師擇優選拔下心理評估的應用
• 江辦省幼兒園收費管理暫行辦法
• 如何加強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
• 淺析如何提高幼兒園教師師德
• 關于幼兒園課程整合的幾點思考
• 信息技術讓幼兒園課堂煥發生機
• 幼兒園小班數學活動生活化的研究
• 幼兒園無障礙設計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