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我帶著3歲的女兒來到丈夫工作的比利時烈日市。在比利時,孩子入托、上學都是免費的,我很容易地就給女兒找了一所幼兒園。 幼兒園設立在莫茲河環繞的一個公園內。公園里有如茵的草地,有柵欄,有暗紅色的木屋,有秋千架,有蓊蓊郁郁的松果樹,還有不時探頭縮腦的野兔子……這里簡直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女兒剛入托不久,我就接到園長給家長的通知,要求家長給孩子準備好書包、靴子、手紙、手帕,說要去觀景,時間是從早上8點到下午3點。準備好東西后,我又匆匆忙忙地教女兒“喝水”、“解手”等基本用語的法語讀音。第二天一早,幼兒園的大轎車來了,我送女兒上了車。下午去接她時,女兒說她在山上打滾了,老師也打滾了,玩得非常開心。女兒漂亮的靴子上沾著泥巴。末了,她小聲說:“媽媽,我尿褲子了。”原來,她忘了這句法語該怎么說。
這之后,此類活動很多,去農場認識牛、雞、羊,冬天上山去滑雪、打雪仗……朋友的孩子上大班,夏天時,全班孩子去觀海,在海邊住3天,其間要求家長不許打電話。每次遠行,孩子們都是歡天喜地的。
走進幼兒園,幼兒園里布置得像一個家:一席地毯,是老師和孩子們坐著唱歌、講故事的地方;中間的小桌、小椅圈成半圓形,沒有規規矩矩上課的景象,也完全看不到一字一句的講授。記得女兒入托那天,老師要求自備一盒畫筆和一件畫水彩畫時穿的罩衣。每天早上,孩子一進教室,老師便遞一張畫紙過來,任孩子們去涂抹。學期結束時,所有的作業被老師放在一個自制的大紙袋里交給家長。翻開女兒的作業,我看到的全是兒童世界里生動的圖畫。一類是辨色,如一棵蘋果樹,讓孩子在樹干、樹葉、蘋果上涂上不同的色彩。一類是觀圖,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刺猬和兔子藏貓貓,刺猬卷成一個球,混在樹下的果實中,急得兔子大叫:“你在哪兒?”整個故事共6張圖,讓孩子按故事的發展順序貼起來。還有一類是學習認識事物的,如3張圖分別表示晴天、雨天、雪天,幼兒要會把太陽、云、雪、人分貼在相應的圖上。其他的還有撕紙、手工粘貼作品、水墨畫……孩子們每天都要動手做些手工,教室門口放了一筐小剪刀,孩子們可隨意取用。女兒挺喜歡動手的,這下便一發不可收了:一回家,她便趴在地板上自己畫、自己涂、自己剪,忙得不亦樂乎。因此,家里的門框上貼滿了她的署名“大作”。漸漸地,女兒的手工勞動水平提高了很多,她能準確地說出不同景物的形狀、顏色、某些性質,驚人之語常常使我們忍俊不禁。
在幼兒園,我還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幼兒園里設置小學一、二年級。朋友的孩子該上小學了,我問他喜不喜歡上小學,小男孩兒說:“阿姨,我就到對面的房子里上小學。”也就是說,大班的孩子升到一年級,仍在幼兒園這個熟悉的環境里成長,仍和原來的小朋友在一個班級學習。這樣一來,孩子們自然而然地便從幼兒園過渡到了小學,不會產生陌生和恐懼感。我們常常會看到,下午課外活動時,小學的大孩子們跑到幼兒園的教室里和小弟弟、小妹妹一起嬉戲,玩得非常開心,也很融洽。
游戲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途徑。遠足也好,涂鴉也好,玩樂也好,孩子們的心智在活動的過程中得到了啟蒙。從這點上來說,比利時幼兒園的老師們給孩子創造了一個活潑、溫馨、自由的教育氣氛,這也許比教育本身更重要。
【比利時的幼兒園生活】相關文章:
• 芻議幼兒園粘貼畫本的教學方法
• 蒙臺梭利與意大利幼兒園
• 新辦幼兒園管理策略與實踐
• 幼兒園語言教育策略管窺
• “互聯網+”時代的幼兒園管理
• 幼兒園“贊助費”問題的社會學解讀
• 淺談幼兒園童謠教學的實踐探索
• 幼兒園班級管理的理論與方法
•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體育素養研究
• 香港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研究
• 優化幼兒園管理工作的“三步曲”
• 淺談幼兒園禮儀教育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