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尋找一種恰當的狀態介入環境,是這個幼兒園設計的起點。幼兒園位于上海郊區青浦新城區,從大的地域特征上來看,青浦是圍繞在上海周邊幾個衛星城鎮中仍然保留著一些江南水鄉民居的區縣之一,不過幼兒園所在的區域,已經絲毫感覺不到地方建筑所能給予的影響,倒是西側和北側的小河還提示著這個區域和水的關聯。事實上幼兒園在建設之前,這里幾乎就是一塊荒地,在早先的規劃中,是作為綠地被定義的,而且它又是在以夏陽湖為中心的新城區的邊緣,離一條高架快速路僅70米遠,雖然離附近的居住區還有段距離,但政府還是希望能通過一些建筑上的表現力來提升新城區的環境吸引力。
我們一度想要塑造一種與江南園林有關的空間形式,這也一直是我們想在這個地域從事設計活動的一個理想。這個幼兒園的設計也確實在很大程度上與此相關,雖然最終的建成結果和我們的理想還是頗有些距離的。不過,一幅馬蒂斯的《靜物與橙》的油畫倒是維系了想象與現實的對照,那是一幅在方案設計階段用來表達建筑作為容器概念的參考圖,畫中陶制的果盆里盛滿了還帶著綠葉的紅和黃的橙子,它一方面被用來暗示幼兒園作為一個被保護的容器的性質,另一方面也帶來了畫作本身愉悅的色彩和惟鮮活物體所能揭示的活躍性格。
江南園林往往比較內向,相對城市而言,它的邊界清晰,然身在其中卻又不容易感覺到邊界的存在。事實上,園林的空間作用很多時候正是試圖消除某種邊界感,而這種作用經常也需要借助邊界得以完成。一般的園林邊界多為圍墻,圍墻閉合便形成一個容器,容器內的物體是受保護的,這是由它的內向性決定的。
幾乎沒有哪個“物體”會比幼兒更應受到保護,而且,在建筑所處的這個接近曠野的地點,一邊是高速公路,一邊是小河,圍墻在將來是必不可少的。以往人們總是習慣于在用地的邊界建起一個讓閑雜人等爬不過去的實心的或透空的欄桿圍墻,然后在圍墻里蓋房子。但我們并不喜歡這樣的圍墻,于是干脆讓圍墻成為建筑的一部分,使它既有隔離噪音的作用,又有安全性方面的功能。自然,這樣的“圍墻”的形式,也一度成為設計的難點。
幼兒園總共有15個班級,每個班都要求有自己獨立的活動室、餐廳、臥室和室外活動場地,在給定的狹長的用地內,排列開來就是非常長的一條街。不過,就既定的基地而言,我們設想:一個柔軟的曲線型邊界可能會比直線更容易和環境相融合,于是便將15個班級的教室群和教師辦公及專用教室部分,分為兩大曲線圍合的組團,分別圍以一實一虛的不同介質,讓班級教室部分的曲線體是落地實體的涂料圍墻,而辦公和專用教室部分則是有意抬高并周邊出挑的U型玻璃圍墻。這樣,就使兩個形體間相依存,化解了可能出現的與環境相對峙的狀態,而且使建筑也不會顯得孤單。
圍墻內的交通組織結構是空間狀態的關鍵。開始設想的交通結構接近園林的路徑狀態,基本是環形的,它沿著曲線的圍墻行進,也可能部分地遠離圍墻,這樣便使各個班級的室外活動院落可以相互連接,并在中間形成一個串通的大院落,但交通路線則會特別長,盡管在環形路線里會產生“游園”的空間感受,但使用起來卻不一定方便,而且交通面積浪費也較大,無法在規定的面積配比內完成設計。所以,最終還是在當中串通院落的位置以一條曲折的線性長廊作為主要的交通骨架,讓各個班級依附在這個骨架上。而先前的環形路線的構思則被保留在辦公及專用教室的曲線體內,使兩個功能區在共享同一個狹長竹院的時候,卻因分別使用了不同的走廊區段而顯得相對獨立。
在班級單元的設計上,活動室因為需要與戶外活動院落相連而被全部設于首層。臥室則被覆以鮮亮的色彩置于二層,其紅、黃、綠三種配色,正如馬蒂斯畫中果盆里的果與葉一般,只是選色更為亮麗了。而不同班級的臥室相互獨立,并在結構上令其樓面和首層的屋面相脫離,更是突顯了其漂浮感和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以及恰當尺度的相互分離,也進而導致一種看似隨意的集聚狀態,使空間因之產生出張力。一個偶然的改動,更令這個層面的空間趣味橫生:因為消防疏散的要求,我們將每三個班級的臥室以架空的木棧道相連,這些臥室即刻便如村落般友好和親切了。因為在設計階段我們一直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首層,所以后來二層外部的這種空間感的出現著實意外地令人驚喜,小朋友們或許也可由此收獲一個相互串門的游戲。
應當說,建筑的外部形態在整個設計及建造過程中,還是很好地得到了控制,無論是彩色穿孔鋁板幕墻,還是呈樹皮肌理的外墻涂料,都較好地達到了預想的效果。而室內介質則不斷地處于失控狀態,一方面出于項目管理方面的原因,建筑師的室內空間設計意圖難以得到充分貫徹,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如同國內類似性質的項目一樣,總是由土建施工單位來接著完成這本不算復雜的裝修任務,事實上他們可能連簡單的木地板都做不好,更別提欄桿和扶手等講究的細節施工了。
最后移植的100棵8~10米高的櫸樹,散落在建筑的周圍及院落中,這是我們最早在腦中想象的圖景,讓玲瓏的幼兒園隱藏在一片叢林之中。因為離高速公路很近,樹林可以很好地隔離噪音,最初規劃的這一片綠地,我們一直想象為一片樹林,這樣當高大的喬木植入各個院落時,建筑便會在空間中被化解,使整個綠地的質量仍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維持。而最終的建筑形象,也的確因這些樹木而生機勃勃,并讓兩者相得益彰,共同棲息在這狹長的小河邊。
項目名稱:青浦新城區夏雨幼兒園
建筑師:大舍建筑工作室
設計時間:2003~2004
建成時間:2004,11
建筑面積:6328平方米
建筑地點:上海市青浦新城區華樂路
【青浦新城區夏雨幼兒園】相關文章:
• 幼兒園識字教學探討
• 奧爾夫的幼兒園音樂活動的開展
• 幼兒園與小學銜接工作之我見
• 幼兒園音樂教育生活化淺析
• 淺談幼兒園教師隊伍管理之“需要性”
• 幼兒園音樂性主題課程建設初探
• 幼兒園如何開展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 農村幼兒教育小學化危害性及應對策略
• 幼兒園文明禮儀教育研究
• 幼兒園生成式教育活動探究
• 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幼兒園教學效果
• 幼兒園剪紙藝術教學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