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幼兒園的許多孩子都來自農村,大自然賦予了他們得天獨厚的本領——動手操作能力良好。但他們也有不足,由于條件、環境的限制,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較欠缺。語言發育是智力發育的基礎,幼兒期是人大腦發育最迅速的時期,是學習語言最敏感、最關鍵的時期,也是儲存詞匯最迅速的時期。這個時期幼兒的語言發展十分迅速。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后,怎樣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說”得更好?就成為幼兒園教育工作者的一項艱巨而又義不容辭的義務。
一、提供普通話的語言環境,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
氛圍其實就是一種熏陶,結合《綱要》語言領域目標“聽懂學說普通話”這點,我們首先要為剛入園的孩子努力營造講普通話的氛圍,帶領幼兒從方言環境走進良好的普通話語言氛圍,讓農村的孩子學習適應用普通話表達自己的想法。
班里剛入園的幼兒之間總是用方言進行交流,為了盡快扭轉這種局面,我們要及時采取措施。
1.根據現狀,制訂培養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計劃,讓培養能有計劃地實施。
2.做好家長工作。農村家長往往以幼兒學到多少字、會算多少算術作為衡量幼兒聰明與否的標準。他們常常忽略幼兒的情感發展、操作探索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所以開學初要向家長講明白語言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家長配合幼兒園教師共同做到和孩子交流時講普通話。雖然身處農村,但現在家長普遍比較年輕,所以大多數家長都會說普通話。
3.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作用。無論是與幼兒,還是與家長、同事交流都要講普通話。同事之間還約定要相互監督、相互督促。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整個班級形成了講普通話的良好氛圍,孩子們能用普通話與家長、教師和同伴進行交流,家長也能用普通話和孩子進行交流。現在我們仍堅持天天講普通話,用普通話進行交流,讓這種無形的良好的語言環境得以延續下去,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以發展。
二、提供寬松、自由的語言環境,使幼兒可以大膽表達
不愿說或不敢說是大多數農村幼兒的普遍心理。創設自由、寬松的情境,支持、鼓勵孩子多參與交流活動,在心理情境的創設中,支持是幫助孩子實現交流的保障,鼓勵則可以調動孩子參與交流活動的積極性。上小班的幼兒因為剛入園,剛進入陌生的環境,看不到熟悉的家人和朋友,所以經常表現出異常的焦慮,不愛說話,或者只會哭,表達自己的無助和反抗。怎樣消除孩子的這種焦慮呢?通常情況下我會以鼓勵和賞識的方法幫助這些孩子。我把教育契機融入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之中。早上父母送孩子入園時,我總是夸獎孩子“寶寶今天收拾得真漂亮,相信你會在幼兒園度過快樂的一天。”“寶寶你好,你自己走著來上學,真是個愛鍛煉的好孩子。”“寶寶你好,我是喜羊羊(我手中拿著玩偶),很高興認識你。”“寶寶你好,我是小灰灰,歡迎你來幼兒園。”一開始孩子聽到夸獎會不好意思地笑笑,或者不開口打招呼,但經過兩三天或者一個星期之后,孩子們學會了打招呼“你好老師”、“喜羊羊你早”。就這樣,我每天都很高興地鼓勵每一個上學的幼兒,即便我不用玩偶和孩子們打招呼,孩子們也會快樂地與爸爸媽媽再見,高高興興地走入幼兒園,剛入園的拘謹和陌生感慢慢就消除了。于是,孩子們在贊揚和鼓勵聲中逐漸消除了陌生感,都愿意開口講話了。
同樣我們注重在教育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寬松、自由的語言環境,改變最明顯的是以前出于“教育”的目的,往往會打斷幼兒的話,要求他們“說完整”、“說對”,殊不知,幼兒的交往愿望會在這樣的“打斷”過程中被挫傷,慢慢地幼兒就不敢說了。而現在我們允許幼兒說得不對,說得不完整,并鼓勵幼兒大膽地說。我們在乎的是幼兒敢說、愛說。當很多幼兒爭著說時,以前是等待老師點名發言,成為被動的“交往者”,而現在我們會采用分組或者三三兩兩、自由討論的方式,讓每個孩子都有說的機會,讓他們的語言交流愿望得到滿足,讓孩子們在不斷交流的過程中得到語言的發展。
三、創設讓幼兒有話說的情境,讓幼兒有話可說,有話愿說
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關鍵是創設一個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情境,同時要讓幼兒有話可說。在教育教學中應注重互動式語言情境的創設,為幼兒提供多層次、趣味性和多樣化的材料,吸引幼兒參與。
日常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幼兒從小事說起,從身邊說起,從生活中的點滴說起,越是熟悉的事物,幼兒就越能說。老師要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耐心安靜地傾聽,不輕易打斷孩子的講述,并積極主動地回應。語言教學活動是訓練幼兒“說”的重要平臺。我們可以在故事教學、創(續)編故事、看圖講述、動畫片講述等語言活動中進行“說”的訓練。溫馨美化的“閱讀角”、“語言屋”是幼兒自由說、創新說的好去處,讓幼兒在生動的道具和精彩的對話中演繹別樣的人生。
1.選擇幼兒熟悉的話題。我們有意識地豐富幼兒的生活,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常常帶幼兒外出參觀,比如帶幼兒觀看迎龍燈活動,帶幼兒去外面放風箏采風……讓幼兒邊看邊說或者回來組織談話。
2.設置有關生活經歷的話題。我們鼓勵幼兒暢所欲言、談天說地。同時我們也會和孩子們聊,如聊聊動畫片、聊聊爸爸媽媽的喜好……如有次我們在一起聊“媽媽喜歡吃什么?”,有的孩子說:“我媽媽喜歡吃香蕉……”,有的孩子說:“我媽媽喜歡吃小魚,不喜歡吃大魚,家里的大魚都是我和爸爸吃的……”,“我媽媽喜歡吃小白兔愛吃的青菜和蘑菇……”,“我媽媽也喜歡吃青菜……”,孩子們開心地說著。他們在與同伴和大人的交流中得到了快樂的情感體驗,促使他們更樂于交流,更樂于表達。
四、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生活中處處有語言,幼兒的一日生活豐富多樣,這時老師應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進行適時的引導,同時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語言信息,使小班孩子口語伴隨其生活經驗的豐富一起提高。如晨間室內活動時引導幼兒說出:“玩具玩具我愛你,輕輕拿輕輕放,臟了給你洗一洗。”點心時間吃圓形餅干就引導幼兒說出:“餅干圓圓,圓圓餅干,啊嗚一口,變成月亮,啊嗚一口,餅干吃完。”組織幼兒戶外活動排隊時“小眼睛看前面,小腳跟著走,寶寶不要推,寶寶不要跑,一步一步走,大家都是好寶寶”。午睡時給幼兒輕輕地念:“小花被蓋蓋好,兩只小手放放好,我的娃娃睡著了。”
兒歌對孩子的行為有指導作用,同時,孩子們會在每天的耳濡目染中,在反復傾聽老師規范的語言中,在自然而然地模仿老師念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逐漸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并且習得許多積極的詞匯和短句。
總之,農村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相對城市孩子較弱,只有從入園開始就循序漸進地進行教育,才能得以培養,以致提高。教師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實際,掌握孩子的語言規律,將說話能力的培養滲透在一切活動中,語言的學習不限時間、不限地點,幼兒在參加各種活動的過程中,都能享受到語言給他們帶來的歡樂。
【幼兒園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相關文章:
• 家園共建幫寶寶愛上幼兒園
• 幼兒園教育中“小學化”問題淺析
• 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穩定性
• 福建省德化縣丁溪幼兒園美術作品展
• 我的家像一所幼兒園
• 淺談幼兒園的班級管理
•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思考
• 幼兒園開展主題課程的反思
• 幼兒園玩具基本配置研究
• 常州劉海粟美術幼兒園
• 談談幼兒園檔案建設
• 幼兒園安全管理優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