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潛在課程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幼兒園潛在課程的開發,可從創設良好的幼兒園環境、建立和完善幼兒園的各項組織制度、構建積極健康的幼兒園文化三個方面來進行。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潛在課程;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13)07/08-0003-03
【作者簡介】李瑤(1989-),女,山東泰安人,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系研究生。
幼兒園潛在課程是幼兒園課程的組成部分,它在促進兒童道德、情感、意志的發展,促進兒童良好價值觀念的形成,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方面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幼兒獲得幸福童年的重要保證。幼兒園潛在課程與幼兒園正規課程同等重要,為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促進兒童完整人格的形成發揮著合力。因此,在充分利用幼兒園正規課程的同時,也應充分開發幼兒園潛在課程,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幼兒園潛在課程的內涵
。ㄒ唬┯變簣@潛在課程的概念
20世紀初,杜威指出:“除了正規學習以外,還有與正規學習同時產生的經驗即同時學習!彼怯嘘P情意方面的學習,比正規學習更重要。杜威的追隨者克伯屈在提倡設計教學法時提出了“附學習”一詞!巴瑫r學習”“附學習”這兩個概念與潛在課程都非常相似。“潛在課程”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學者杰克遜于1968年在《教室生活》一書中提出,隨后出現了大量關于潛在課程的研究。
國內外學者對潛在課程的概念存在著爭議與分歧,尚無統一的認識。就目前來說,國內比較權威的和比較有影響力的是靳玉樂所提出的潛在課程概念,即“潛在課程是指學校通過教育環境(包括物質、文化和社會關系結構)有意或無意地傳遞給學生的非公開性教育經驗(包括學術的與非學術的)”。[1]由此,我們將幼兒園潛在課程定義為,幼兒園通過教育環境(包括物質、文化和社會關系結構)有意或無意地傳遞給幼兒的非公開性教育經驗(包括學術的與非學術的)。
(二)幼兒園潛在課程的內容
依據潛在課程存在的廣域性,我們將幼兒園潛在課程分為物質空間類、組織制度類和文化心理類三種。
1. 物質空間類:主要指幼兒園的建筑、教室的設計與布局、走廊的布置、整體規劃等物質空間環境。教育社會學家科爾曾指出:“物體在空間里的擺設并不是隨心所欲的,房間以其物質形式表示著該場所與機構的精神與靈魂!庇纱丝梢,幼兒園建筑的設計與規劃、班級區域活動的劃分、班級環境的設計、物質材料的安放等,這些物質空間環境不是無關緊要的、隨意的,而是有其自身特點,且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幼兒成長的。
2. 組織制度類:主要指幼兒園的各項規章制度(管理制度、衛生保健制度、安全防護制度、崗位責任制、考核與獎懲制度)、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師幼行為準則等?茽柌裨赋觯骸皾撛谡n程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顯性課程來得更為有力!彼,這類潛在課程對于規范幼兒的行為、培養幼兒遵守各項準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維護良好的班級秩序比顯性課程更能發揮作用。
3. 文化心理類:主要指幼兒園的正規課程、師幼關系、行為心理、大眾文化、辦園理念、園風和班風等。在它們的影響下,幼兒園逐漸形成一個巨大的文化場、心理場,通過感染、暗示、模仿、認同等心理方式作用于幼兒,對每個幼兒產生難以抗拒的效應和“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ㄈ┯變簣@潛在課程的特點
1. 潛隱性
幼兒園潛在課程與正規課程不同,它不是直接而公開地向幼兒施教,而是以隱蔽的方式,借助顯在課程的形式在暗默中把有關道德、審美、性別角色、政治、知識的經驗滲透到具體的人、事、物以及活動過程之中,傳授給幼兒,寓教于無聲無息之中。論道而不說教,乃所謂“斯于此而不苦其難,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2]
2. 持久性
幼兒園潛在課程的持久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作為潛在課程載體的幼兒園物質環境、學校傳統、正規課程隱含的某些背景因素(比如特定社會或時代政治、價值、文化傳統等意識形態層面的內容)等,在一定時期內是穩定的、持久的;另一方面,幼兒長期在潛在課程的“熏陶”下,往往會形成某些穩定的個性心理品質,能夠持久地伴隨其一生。幼兒在學習正規課程時,學過的內容也許很快就忘了,但潛在課程主要靠日積月累、滴水穿石、潛移默化的力量,讓幼兒形成自己的態度、價值觀、人生觀和行為方式等,是不會一下子就消失的。從這種意義上說,“教育,是人們遺忘了所有學校灌輸的知識后,仍能留存的東西”。[3]
3. 整體性
美國學前教育專家伯納德?斯波代克認為,學前課程是“教師為在園兒童提供的有組織的經驗形式,包括提供正規的教育經驗、各種作業和向兒童提供各種非正規的教育機會,這些非正規的機會包括兒童的游戲活動和照料自己的日常活動所必需的各種活動”。[4]英國基礎教育階段(3歲~5歲)課程標準將幼兒園課程定義為:幼兒在機構中所做、所見、所聽或所感覺到的任何事情,包括經過計劃的和未經過計劃的內容。[5]雖然對幼兒園課程的理解不同,但人們還是比較認同幼兒園課程中包含著潛在課程,而且認可其是生活化、經驗化的。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是統一的,幼兒園生活與家庭生活是統一的,幼兒園生活的領域和形式是統一的。由于生活是統一的整體,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經驗也是統一的整體,那么無論是直接經驗、間接經驗,還是道德經驗、審美經驗,都是彼此相連的。鑒于潛在課程的整體性特點,我們無法確認孩子是否在某次活動中僅獲得了認知發展的經驗,而沒有獲得情感發展的經驗。
二、幼兒園潛在課程開發的價值
價值一般是指客體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一種現實效應。幼兒園潛在課程開發的價值在于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促使幼兒自由探索與探究,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展。 。ㄒ唬撛谡n程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
3歲~6歲的幼兒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幼兒的身高、體重、營養、神經系統、大腦、粗大動作技能和精細動作技能等方面都會有長足進步;詞匯量迅速增長,已經能掌握各類詞語,逐漸明確詞義并有一定的概括性,基本上掌握了各種語法結構,并可自由地與他人交談;喜歡與同伴一起玩,玩伴的數量隨著年齡而增加,玩伴之間的關系不穩定;幼兒個性開始形成。幼兒園潛在課程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通過暗示、感染、模仿、熏陶等心理方式作用于幼兒,對幼兒的影響更持久、更深刻;而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決定幼兒園課程的特殊性,決定幼兒園潛在課程開發的必要性,也是幼兒園潛在課程開發的價值所在。
。ǘ撛谡n程有利于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幼兒園潛在課程可以促進幼兒認知方面的發展,比如在進行關于動物的主題時,班級內張貼的各種動物的圖片,有助于幼兒更好地認識動物、了解動物的特性。幼兒園潛在課程可以促進幼兒情感方面的發展。情感是人心理活動的重要部分,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態度體驗。當事物滿足人的需要時,就產生喜愛、愉快、滿足的情感,反之則產生不滿足、厭惡的情感。良好的幼兒園環境、園風與班風等可以使幼兒產生情感的共鳴,引起幼兒積極向上的情感,促進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幼兒園潛在課程有利于促進幼兒社會性方面的發展。幼兒園的衛生保健制度、管理制度、師幼的行為規范等對幼兒具有約束力和規范力,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使幼兒在自我控制、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中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行為習慣。
三、開發幼兒園潛在課程的途徑
。ㄒ唬﹦撛O良好的幼兒園環境
一般而言,幼兒園環境是指幼兒園內為促進幼兒身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一切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幼兒園環境作為幼兒園潛在課程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環境創設的生活性有利于幼兒在溫馨安全的氛圍中健康、快樂地游戲;環境創設的趣味性有利于幼兒自主探索、主動地學習和生活;環境創設的互動性為幼兒提供敢說會說、自主動手的氛圍;環境創設的教育性有利于幼兒進行觀察、創造、探索和競爭;環境創設的共育性能有效促進教師與家長的和諧交往。[6]幼兒園環境的這些作用,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并重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教師應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積極創設幼兒園班級環境,包括班級內的區角、班級外的走廊和墻面等,通過創設良好的幼兒園環境,開發幼兒園潛在課程,促進幼兒的發展。
。ǘ┙⒑屯晟朴變簣@各項組織制度
幼兒園的各項組織制度包括幼兒園的管理制度、衛生保健制度、獎懲制度、評價制度、師幼行為準則、領導制度、組織機構的設置等。在各項組織制度運行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新情況,應當及時加以補充、更新和完善,改進幼兒園現有組織制度的不合理之處,定期評估幼兒園現有組織制度,充分發揮幼兒園各項組織制度的規范管理作用,規范幼兒的行為意識,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
。ㄈ嫿ǚe極健康的幼兒園文化
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幼兒園文化是在社會大背景取向下,全體教職員工在長期教育實踐中所形成的共同認可、共同追求的精神風貌及教育風格、文化傳承方向所構成的導向文化,它是本幼兒園所特有的,且為幼兒園多數成員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7]幼兒園文化包括幼兒園的信念、道德、習俗、價值標準等,它們雖然是無形的,但卻直接影響幼兒的情感、交往行為和個性發展。構建積極健康的幼兒園文化,主要是指構建幼兒園良好的辦園理念,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營造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從而使幼兒受到科學的、有價值的文化熏陶,使幼兒耳濡目染地接受幼兒園文化的影響,促進幼兒的發展。園長是幼兒園的核心和靈魂,其個人素質、思想觀念、文化修養等對幼兒園發展的方方面面無不產生深刻的影響,因而園長是幼兒園文化建設的關鍵所在。[8]幼兒教師是幼兒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幼兒教師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幼兒園文化建設的水平和實施狀況。因此,在構建幼兒園文化的過程中,需要明晰園長的領導責任,提高幼兒教師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2][3] 靳玉樂.潛在課程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4][5] 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 張虹.幼兒園環境創設對幼兒身心健康影響淺談[J].資治文摘(管理版),2010,(7).
[7] 姚藝.對幼兒園文化建設的初步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4,(9).
[8] 陳作華. 愛――幼兒園文化的核心[J].云南教育?視界,2007,(10).
。ㄘ熑尉庉 羅嘉君)
【幼兒園潛在課程的內涵與開發】相關文章:
• 養成教育從幼兒園抓起
• 幼兒學前教育分析(3篇)
• 全國幼兒園園標評選獲獎作品
• 如何提高幼兒園孩子的注意力
• 幼兒園集中教育活動有效性的策略
• 論幼兒園游戲指導教學
• 論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問題
• 淺談幼兒園如何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 如何開展幼兒園數學教學
• 幼兒園角色游戲之我談
• “色彩”文化在幼兒園中蕩漾
• 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