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幼兒教師在現階段所承受的較高的職業危機和競爭壓力,繼而產生的職業倦怠的問題和現實情況,將從工作環境因素和自身因素方面深入分析了幼兒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具體表現和原因,更重要的是從管理、人文關懷、情感支持、心理調節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應對措施。同時,倡議幼兒教師行業通過管理制度的改進和精神塑造的重視,達到在壓力巨大的從業環境中擺脫不良情緒、減少職業倦怠的現狀。
【關鍵詞】幼兒教師;職業倦怠;工作環境;個人因素
隨著人們對幼兒教育重視程度的逐步提高,社會及家長對幼兒教師職業的期望和要求也越來越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幼兒教師的職業競爭危機和心理壓力。幼兒教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日平均工作時間遠遠高于其他一般職業,而且要照顧3-5歲的幼兒生活起居、飲食、游戲、學習等方方面面,需要很強的責任心、愛心、耐心和細心,心理壓力沉重,產生職業倦怠的可能性更高。幼兒教師職業倦怠是用來描述幼兒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幼兒園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在一定時期壓力體驗下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因此幼兒園與其他教育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預防和減少教師的職業倦怠。面對此問題,在社會積極關注、相關部門加強監管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加強幼兒園工作管理,引導教師建立內在價值認同,發展自我調節能力。因此,筆者認為應重點從幼兒教師的工作環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分析職業倦怠的成因,尋求緩解對策。
一、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工作環境因素及其對策
幼兒園在應對社會高期望和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逐步加強了對幼兒教師的監督管理力度,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管理問題,致使教師職業倦怠滋生。從組織氛圍來看,幼兒園里孩子小,突發事件多,教師的精神緊張度本來就很高,再加上部分管理者在嚴格監督管理的過程中,較大程度地忽略了和諧組織氛圍的營造與維護,忽略了對教師的人文關懷與情感支持,忽略了教師的情緒宣泄與放松,致使群體氣氛相對緊張甚至壓抑。在教師教育方面,幼兒教師的職前職中培訓可能多集中于外在教學技能技法的訓練,弱化了幼兒教師應該特有的職業情感、教育智慧和心理調節能力的培養。在評價方面,較多以教師的各種外在教學技能、幼兒出勤率等為評價指標進行總結性評價,師幼情感評價指標與過程性評價不足。這些不良的工作環境因素都可能使幼兒教師積壓消極情緒,疲于外部的緊張工作而忽略了不良情緒的疏導,進而產生職業倦怠。為了有效克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首先,幼兒園要有清醒的辦園理念。在當今社會各領域經濟利益驅動傾向嚴重的現實背景下,幼兒園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如何包裝自己,吸引家長眼球,穩定生源成為幼兒園的重要目標。一些幼兒園盲目學習或簡單使用某些國外引進的新潮教育方法和教學模式,但由于缺乏深入鉆研,一些確實擁有很好理念的教學模式也只是較多的當成了一種操作性技術來培訓教師,教師則疲于學習和應用這些名目繁多的各式新教法,對其教育理念的合理精髓的認識與理解并不到位。而這種“銳意改革”著實使幼兒園和教師變得“忙碌而充實”,學到了精致的技術而忽略了技術的內涵根基,便很容易忽略甚至丟掉了最核心的以愛的情感為基礎的師幼自然交往中的幼兒日常教育。幼兒園一定程度上要成為教師精神家園的建立者和守衛者。其次,幼兒園和諧組織氛圍的建立與完善是一項重點工作。一是要高度認識幼兒教師工作性質的特殊性,不斷強化人本管理模式,關注教師的工作,更要關注教師的生活。可以建立園內活動室,鼓勵與支持教師在工作之余多交流,通過唱歌、跳舞、瑜伽、乒乓球等活動,及時排解消極情緒。也可以在園內組織“與心理專家面對面”等活動,引導教師認識自我,科學調節自我。二是要完善培訓內容與培訓形式,幼兒園應充分理解人的認知、情緒與行為的交互作用,職前職中培訓要集教學技能、教學方法、職業情感、情緒管理等內容為一體,采用專家講授、名師示范、教學觀摩、互動體驗、行為訓練等多種形式。三是要探索合理的評價機制,教學技能與教育藝術、教學情感并重,適度增加過程性評價,引導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自己的教育情感和教育智慧。因為幼兒的心智水平與情緒能力等要求幼兒教師應依托經驗不斷追求教育藝術,靈活有效地處理各種突發問題,避免大量說教和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這樣,以和諧的組織氛圍為依托,以全面合理的培訓模式為載體,以科學的評價機制為保障,幼兒教師能不斷獲得從業自信,增強職業認同感,減少職業倦怠。
二、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個人因素及其對策
幼兒教師職業的眾多沖突都可能引發教師的壓力與緊張,進而使其產生職業倦怠。但是,壓力的產生總是以教師自身特征為中介的。教師對自己職業角色的認識、對于各類沖突的態度、解決沖突的策略以及她的一般個性特征都有重要影響。一般而言,外控型教師容易受他人期望的影響和外在環境的影響,較容易產生職業倦怠;一些教師不能正確認識幼兒教育的意義和價值,不能形成合理的職業角色定位;有些教師缺乏對幼兒心理和行為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找不到科學而奏效的教育方法導致挫敗感,也容易引起職業倦怠;另外,不合理的社會比較使一部分教師的相對剝奪感增加,自我情緒調節能力又偏低,也很可能導致職業倦怠;還有目前許多幼兒園的部分新一代幼兒教師作為獨生子女,其相對自我中心的成長經歷致使關愛能力相對不足等都可能是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幼兒教育中,由于對性格調節與人格培育的意識不足,多數教師在生活、工作中對利于問題解決的自我性格優勢激發不足,對性格劣勢的監控也不足。許多教師不能有意識的在實踐中激發和培育自己的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較強的韌性、樂觀、責任感、希望等性格優勢,而性格中的高焦慮、較強的自我中心、低自尊和外控特征等劣勢在壓力面前較多顯露,產生職業倦怠。因此,幼兒教師個人首先要不斷培養和發展自己的職業情感素質,主動建立和諧的同事關系,用愛的眼光欣賞孩子,用平靜親和之心感受孩子的純真無邪,用真誠的師幼情、同事情溫暖心靈,用愛心化解煩躁與疲憊。愛教育是教師勤于教育事業的前提,愛學生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基礎。其次,幼兒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質。幼兒教育沒有升學壓力和高深的知識傳授要求,使許多教師降低了對自身的文化修養的培養標準,自身定位較低。幼兒教師常常抱怨社會對幼兒教師的不公正評價,而其實“孩子王”“哄孩子的”這些社會稱謂,某種程度上也正是反映了幼兒教師缺乏專業引領、較少精神追求時所呈現給世人的簡單印象。這種情況既不利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也極容易產生價值混亂,內心失衡。愛智統一的教育理論強調,正像世間萬物此消彼長的生態運行機制一樣,幼兒園教師精神追求的匱乏助長了其物質傾向的泛濫,簡單比較物質化條件,而忽略了教師自身的文化與精神塑造,沒有豐厚的精神支柱的支撐,現代幼兒教師很容易在物欲橫流、多元價值的社會現實中站不穩立場,飄搖不定,困惑叢生。再次,要通過參與培訓、自主學習、依托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不斷增強教學效能感,相信靠自己的經驗和反思能引導幼兒順利參與和完成各類活動,實現積極發展目標。這樣,幼兒教師能不斷獲取工作成就感,激發和維持積極情緒進一步投入工作。三是要培養和發展自己的積極興趣與愛好,參加各種園內外健康活動,培養自己開朗、樂觀的積極個性品質。同時作為沉重壓力環境下的從業者,幼兒教師有必要增強對心理咨詢的合理認識,借助專業幫助,使自己擺脫不良情緒困擾,合理調節壓力水平,以減少工作倦怠。
參考文獻:
[1]周念麗.幼教圖說[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
[2]李群峰.兒童教育心理學[M].古吳軒出版社,2017.
作者:王昉 單位:山西省委幼兒園
【幼兒教師職業倦怠及對策】相關文章:
上一篇:幼兒教師倫理缺失問題
下一篇:學前教師培訓現狀與培訓需求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