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語言是一個人表達自己意愿的最好方式,在長期的幼兒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幼兒只要能得到正確的引導,他們的表達能力會得到逐步地提高,并同時會伴隨著其他能力的提高。這其實也對我們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更好地結合實際情況,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注意,積累更多的經驗,解決更多的問題。
一、了解幼兒的語言規律
在一日活動中我們注意留心聽幼兒之間的對話,使自己的教學語言盡量適合2~3歲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口語表述。在傾聽2~3歲幼兒語言中,我們發現他們的語言具有“不完整性、缺乏條理性、重復羅嗦性、喜歡模仿性”等特點,掌握了孩子們的語言規律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就有辦法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根據幼兒的語言特點與規律來組織自己的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注意從幼兒現有的語言水平出發,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比較簡單的規范語言來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讓幼兒有一種“跳一跳就夠得著”的感覺。
在一次語言活動中,我請幼兒講述自己最愛吃的是什么,大多數的幼兒對于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都比較感興趣,都愿意大聲說出來。但是在講述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幼兒明明在下面叫喊時都能夠講出自己平時真正喜歡吃的東西,可當我請他們單獨站到大家面前講時,他們卻喜歡跟著前面發言的幼兒來講,完全忘記了自己真正喜歡吃的東西,這就是2~3歲幼兒最大的語言與思維的特點。針對幼兒的這個特點,我特意畫了幼兒說過的各種各樣食物,如:蘿卜、青菜、香蕉、蘋果等,第二天把這些圖片撒在桌子上,在游戲中孩子都拿了自己愛吃的東西,拿到的孩子叫起來:“我愛吃……”沒拿到的幼兒也在叫:“沒有飯”、“沒有橘子的”。我馬上拿來筆給孩子們畫,最后大家都很高興舉著自己愛吃的圖片叫:“我愛吃……”這樣的活動避免了幼兒重復回答,又讓更多的幼兒能大膽的說話。雖說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問題,但也使我們對教育的方法有了更多的考慮。
二、在日常生活環節中發展語言
在一日活動中幼兒隨時要用語言交流,用語言表達,因此我們隨時注意糾正幼兒語言中的疏漏和缺陷。我覺得光靠一節活動是完全不能夠真正地讓幼兒的語言得到發展的,所以我們充分抓住幼兒的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把一日活動和課程的思想貫穿于自己的行為中。
在觀察中我們發現幼兒語言中比較普遍的問題是語言不完整。在入廁完成后許多孩子要洗手時就直接把手伸到我面前說:“拉一下。”有的干脆不講話只是將手伸過來就:“嗯,嗯。”我們邊幫孩子拉袖子邊說:“要說請你幫我拉一下袖子!”每次給他們洗手拉袖子的時候我都有意識的說這句話,雖然有的孩子剛開始并沒有開口說,但幾個月下來大部分孩子們都習慣了講這句話。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強的,我發現幾個以前不愛說的孩子也開始學著前面的孩子講:“請你幫我拉一下袖子!”
只要有意識地留心孩子們的說話,就可以隨時發現需要指正的地方。但這樣做還不夠,教師應該以身作則,自己說話盡量做到完整、正確、通俗、易懂、形象、有趣,盡量做到適合孩子的口味,這樣持之以恒,兒童的語言慢慢地就會干凈利落起來了。
三、鼓勵幼兒用語言主導人際交流
大多數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還很弱,在和同伴交往中發生爭執時,語言表達不出來就出現了打人、咬人的行為。記得剛剛開學時,孩子們常常為了搶玩具,搶凳子出現了打架的情況。有一次暄暄小朋友為了拿同伴手中的一本書咬了別人,我們及時和他交流,告訴他應該和小朋友說:“你的書借我看一下好嗎?”如果小朋友不同意要告訴老師而不能搶,他點點頭。當我逐漸教會了孩子用簡單的話語與他人交流,漸漸的打人咬人的現象也少了。現在有部分幼兒能夠大膽地與人進行有禮貌地交往。
四、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
(1)晨間聽故事:在晨間活動時我們給孩子們放磁帶聽故事,這個環節我們老師沒有做指導,只是讓孩子們隨意的聽。剛開始來的孩子少,個別幼兒對故事比較感興趣,孩子來的多了之后幼兒的興趣便轉移了,開始找小伙伴玩。我發現葉濡暄小朋友剛進教室就注意到了錄音機里的故事,還拉著阿姨反復的說:“在講故事,在講故事。”他坐下來并沒有馬上拿手中的玩具,而是在那認真的聽,還不時的學故事里的話,這時引起了坐在他旁邊的幾位幼兒的注意,聽了3分鐘不到,他們便開始一起玩手里的玩具。
觀察了幾天后,老師開始有意識的在晨間談話中提問,大部分幼兒回答不了老師的提問,于是老師開始有意識的請幼兒聽故事,有幾個幼兒能認真聽3分鐘左右,如:葉濡喧、張惋舒、張舒捷等。
(2)午睡前聽故事:睡前聽故事孩子們興致比較高,第一遍聽的時候孩子們喜歡爬起來,有時還在講自己的話,不是很安靜。第二遍的時候孩子們才能安靜下來,偶爾還有幼兒模仿故事學說話。
因為孩子們剛躺下還沒有睡意,所以這個時候給他們聽故事孩子的注意力比較集中。經了解許多孩子晚上睡前有聽故事的習慣,所以午睡前孩子聽故事還是比較喜歡的,聽完后孩子們還會叫:“再講一個。”“怎么沒有啦?”等等。
(3)飯前看書《嬰兒畫報》
先講再看:老師在飯前給幼兒講圖書中的故事,孩子們對有畫面聽故事興趣比較高,在熟悉內容的情況下,給幼兒自己看書他們比較感興趣,會輕輕翻書,自言自語,模仿老師講故事。
先看再講:老師直接將圖書分給幼兒,讓孩子們自己看,幼兒會根據自己的意愿翻書,老師會提醒他們先從第一頁開始看好再翻第二頁,但孩子們會不知不覺又翻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上。
邊講邊看:老師邊講故事幼兒邊看圖書,部分幼兒跟著老師同步進行,個別性子急的孩子開始一頁頁翻的很快,沒有跟著老師的節奏而是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4)墻壁上的連環畫:連環畫的內容也是嬰兒畫報中的簡短故事,老師先講故事內容再把圖片貼在墻壁上后,孩子們沒有主動過來看。請個別幼兒來講時,他們基本能講出故事內容。當老師把新的故事貼上去后,孩子們一起床就注意到了這個新內容,自己便圍過來看,相互交流,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提問的形式,老師發現孩子們對外型新穎獨特的書比較感興趣,但不知道應該怎樣看連環畫。老師首先要教孩子怎樣看連環畫,當孩子會看以后,老師開始利用這種孩子感興趣的形式,不僅更換故事內容,而且適當改變兒童書外觀,讓幼兒主動去看去講。
(5)小不點,學說話:每個新的內容貼上去后,孩子們都很感興趣,因為都是根據每月主題來變化內容的,孩子們對內容比較熟悉,圖文并茂,孩子更容易接受。
語言是一個人表達自己意愿的最好方式,在長期的幼兒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幼兒只要能得到正確的引導,他們的表達能力會得到逐步地提高,并同時會伴隨著其他能力的提高。這其實也對我們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更好地結合實際情況,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注意,積累更多的經驗,解決更多的問題。
溫州市第二機關幼兒園 謝瑜
【托班幼兒語言發展探究】相關文章:
上一篇: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