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幼兒園語言教育改革研究有不少突破性的進展,但在現實中,語言教學的低效益現象仍然較普遍。如何改變現狀,變苦干為巧干,努力提高語言教學的效益,這是擺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幼兒園語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重“教”輕“學” 1、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過程的設計,只考慮教材,少注重幼兒的實際需要,過多地考慮如何教得順利,很少考慮如何把學法交給幼兒。 例如:“給故事取名”,不少教師只覺得完整講述后應有這么一環,而對設計這一環的目的是什么?不作細的思考。出現多種說法時,常見教師不是引導幼兒通過分析、比較、爭論從中學習思考問題的路徑與取名的方法,而是簡單地急于做裁判,最后將既定的答案拋出。 2、滿足于
教案的順利完成,對幼兒在教學過程中的反饋缺乏應有的反應。 例如:小班
兒歌教學“春天的太陽是怎樣的?”幼A答:“暖洋洋的。”師:“好的,請坐下。”幼B答:“紅彤彤的。”師:“說得真好,我們表揚他。”事實上,幼兒A答得比B更確切。只是因為B說的“紅彤彤”正好與原詩的詞句吻合。這種現象較為普遍,當幼兒說出的答案與既定的答案一致時,教師就會欣喜萬分,極力表揚;當幼兒的回答超出
教案設定的范圍時,教師或不予理睬,一帶而過,或拼命地往教案思路上“拉”。常見教師忙于完成教案對幼兒的回答不作深思、反應遲緩,導致錯失良機與出現誤導。 3、教學過程的展開仍然是教師的高投入,高消耗,一言堂。重傳授,輕激勵、點撥引導,幼兒沒有主動性、積極性,結果造成教學效益的低產出。 教學過程中,教師象說書人那樣大講特講,僅滿足于單一方式、單一角度的正確,而不思變換,結果一個活動下來,只是教過了,而幼兒在這一活動中究竟得到了什么?教師自己心里也是個未知數。 (二)重“變式”輕“落實” 1、不少教師重形式花樣的翻新,遠遠超過重目標的落實。 這在公開教學、活動評優中尤為突出。有的教師甚至擔憂形式不“變”上不了領獎臺。為求新穎、“脫俗”,一些與本課題不相關且無價值的游戲、繪畫、
音樂活動也被硬湊到語言教學活動中。相當一部分教師根本不思考所選的內容是否適合仿編、適合思維的擴散,于是出現散文、詩歌活動離不開仿編,故事教學無疑思維也擴散的教改“新氣象”。 2、急于求成,前一環的活動目標尚未落實,就急于下一活動的展開。 “仿編、表演必須有一定的基礎作后盾”常被教師所遺忘。常見,教師對原作的分析尚未透徹,且幼兒也未能理解、熟悉。有的一個活動下來,幼兒對原作的完整學習只停留在跟念2遍,教師就急于讓幼兒進行仿編、表演。幼兒尚且不會“走”,教師急于讓他們“跑”,結果自然是不盡人意的。 (三)重“表”輕“里” 1、對教材的理解“偏離”。不少教師只注意到教材表層所敘述的事件、描述的詞句,即“是什么的知識”。很少考慮教材自身字里行間所透出的較深層的內涵,即“為什么的知識”或是“怎么做的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訣竅與技能。 由于對教材的鉆研不透徹,把握不住揭示內容的主線,啟發引導很難到位。例如:童話“好朋友”:茶壺與水杯,鑰匙與鎖,桌子與椅子,雨傘與雨鞋,這一對對事物之間不僅是經常生活在一起,而且沒有利害沖突、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聯。而有的教師只引導幼兒從經常在一起的角度去理解、聯想事物之間的關系,導致幼兒思維單一,不少幼兒答:碗和桌子、老虎和獅子、雞和蟲子、狗和骨頭等都是一對好朋友。 又如:散文詩“畫房子”,“用綠色的筆畫一個碧水蕩漾的池塘送給青蛙作房子,用藍色的筆畫一片藍色的天空送給星星作房子……”有的教師只從表象的“用什么筆畫什么送給誰作房子”去分析、理解原詩,而未能在“為什么?”上下功夫,即引導幼兒從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去思考、聯想。于是仿編時,幼兒說的都是“我用綠色的筆畫綠房子送給小羊”“我用藍色的筆畫藍房子送給小兔”…… 2、不少教師不重視對本班幼兒已有經驗和已有水平的觀察、了解,與幼兒缺乏應有的溝通。 如,教學大比武借班上課,規定教師進班熟悉幼兒為半天時間,可80%左右的教師進班不到30分鐘就離開了,有的甚至就借班上課時提前20分鐘進班。又如,活動結束時與教師交換意見問及:本課題確定的重難點,該班幼兒早已有此經驗,何必再費勁地“教”呢?答案只是“事先沒料到”。因而,常出現不顧幼兒已有經驗的低效教學。如:讓小班幼兒學習“碧水蕩漾”;給大班幼兒豐富“甜滋滋”、“紅彤彤”。 (四)語言學科教學的特點不突出 1、語言課成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課。 這在故事教學中較為突出。故事教學,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被輕視,傾聽習慣的養成被丟棄,剩下的只是一個“說教”。大家都知道,幼兒優良品行的形成,憑一個故事的說教是絕對難以達成的,其價值又何在呢? 2、文學作品中的美或被忽視,或被僵化地“注入” 一些教師在語言教學中也較注重幼兒審美情趣的培養,但是,存在著幼兒對審美情趣的感知,往往不是教師通過適當的語言來喚醒幼兒已有的經驗,激發、引導幼兒自身去感受、領悟的,而是教師把自己理解的“文本”,簡單化地“注入”幼兒的頭腦。如“老師覺得這一句很動聽,很優美,大家一起來學一學。” 二、提高語言教學質量的對策 (一)加強學習,真正轉變觀念,努力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加強現代教學理論的學習,首先要在理論上、觀念上跟上不斷發展的形勢,建立具有時代先進性的教育觀念。要把“以兒童發展為本”根植在每一位教師的腦中。在選擇教材、設計方案、開展活動時,每位教師必須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更有幼兒,要在觀察、了解、研究幼兒上下功夫,時刻想著幼兒在該活動中得到了什么。其次要通過名師帶徒、全員繼續教育、苦練基本功等途徑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教學技能,尤其是駕馭教材的能力。 (二)改革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語言教學的效益。 1、求實。就是要聯系實際,認真研究學情,根據幼兒的實際來教學。 教得實,學得才實。這就需要每一位教師在了解幼兒上下功夫,在走向幼兒上動真情,在為促進幼兒發展上多研究。到幼兒中去,用愛心觀察、分析、了解幼兒,了解幼兒的需要,適當地用一用“換位思考”的方法來體察幼兒,并根據幼兒的特點,塑造出易于和幼兒溝通、理解的“文本”。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教師作為一個培養合格勞動者的人,更應該叩問自己:是否把最關鍵的因素即獲得知識的方法傳授給了幼兒。教學中要更多地考慮幼兒能學到多少,不要習慣于考慮自己講了多少。對完成教學任務也要重新定位,不能只看活動順利完成了,關鍵要看幼兒在該活動中得到多少。 2、求活。是指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學機智,靈活駕馭教學過程。 “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教師必須明確,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讓幼兒簡單地學習現成的結論,而是教會幼兒如何獨立思考問題,特別是教會幼兒合乎邏輯地思考問題。并盡可能做到以教師對文學作品的熱愛、理解、創造,將幼兒引入一種學習情境,充分聯系和適應幼兒已有的經驗,拋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給幼兒,讓他們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搜尋、撿拾、吸吶知識的營養,充實自己,鍛煉思維,發展能力。此外,教師還應善于觀察幼兒的反應,全面掌握幼兒的反饋信息,不斷調整教學。 3、求新。確立創新的教學觀。 A、與幼兒建立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創設民主的氛圍和相對自由的思想空間。B、正確處理好知識教學與創造力培養的關系。“創造力是沒法教的,所謂的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被鼓勵展開并發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揮他們富于創造力的能力。”我們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師給予,幼兒接受的教學模式,把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作為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要擺脫教材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到以學習者為中心,即按照學習者的合理需要和能力實施教學,充分開發具有不同稟賦的幼兒的潛能,讓具有不同基礎和潛能的幼兒得到充分發展的機會;要使以知識記憶為主的教學向以培養創新能力為重點的教學轉移。C、構建多維互動的創新教學體系,以啟發討論、探索、質疑、爭論、搜集信息、自主學習為教學的基本形式,重視幼兒的預期性和參與性,倡導培養幼兒充分調動已有的經驗,充分占有資源,采取極富個性化的學習步驟、方法、途徑、處理方法和結果陳述的方式,主動地內化、積極地建構學習,改變認知結構。 4、求效。素質教育的實質便是優質高效。 高效率的課堂教學必須要通過高效的教學行為來體現。包括教學語言、課堂管理、學法指導、教法運用、檢測反饋等。此外,對教學活動的評價更應注重實效。其評價的導向應該是:教師是否善于“導”,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是否得到充分的發揮,能力是否得到培養,智力是否得到發展,原有水平是否得到提高,是否掌握了該部分知識的學習方法。讓我們一起來進行卓有成效的創造性的語言教學實踐活動,為提高語言教學效益而努力。
【語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相關文章:
• 幼兒古詩教學淺探
• 培養小班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 在閱讀中體驗繪本故事的快樂和有趣
• 淺談方言在幼兒普通話教育中的影響
• 幼兒語言教育中培養讀寫技能的多種方式
• 小班幼兒早期閱讀指導方法初探
• 通過正確途徑,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 幼兒園各年齡班語言學習游戲的特點
• 培養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踐研究課題方案
• 讓孩子從小受到幼兒文學的熏陶
• 培養幼兒自主閱讀的興趣
• 組織設計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