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孩子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這是新《綱要》中的要求。在二期課改后的今天,在開展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感覺到幼兒活動室環境創設的重要性。如何確立環境主題,讓生動、形象的環境展示反映孩子的真實情況,讓環境活起來,發揮孩子與環境互動作用,讓環境與孩子對話,充分發展孩子所想、所知、所做,成為他們與活動對話及信息溝通平臺。
首先,我覺得教師應該通過對孩子仔細、全面的觀察、傾聽和詢問,了解孩子的興趣與關注點,并且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孩子一起共同確定環境布置的主題。例如:小班幼兒剛入圓的時候情緒十分焦慮。我們利用想家長開放半日活動、家訪等方式了解孩子最喜歡的游戲、最喜歡吃的東西、最喜歡的人等等,向家長收集相關的照片,展示在低低的墻面上,讓孩子觸手可及,借以消除孩子的焦慮感。另外,我們在活動室內適當提供多部玩具電話機。小班的孩子在幼兒園特別想家人,他們常常會讓老師打電話給親人,讓他們接自己回家。電話機可以成為他們傾訴的工具,他們常常會拿上電話機,和想象中的爸爸媽媽說上好一會話,這時如果老師適時加以引導,幼兒的焦慮心理就能得到充分的緩解。因此,小班開學初,我們的環境布置主題確定為“我的家——高高興興上幼兒園”。意在讓孩子們知道幼兒園也是我的家,從而愿意愉快的上幼兒園。
其次,我覺得適宜的區域環境可以為孩子提供很多學習的機會。活動室內,我們會根據班內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將整個活動室分成若干個區域。在每個區域內為幼兒制作許多不同層次、不同操作要求的材料。例如:美工區——孩子們可以在那里涂涂顏色、撕撕面條、剪剪薯條。。。。。。益智區——孩子可以送卡片回家、找相同的物品、比比大小多少。。。。。。娃娃家可以模仿爸爸媽媽燒飯、做菜、洗衣服、玩玩具。。。。。。我們把要求設計成簡單的步驟圖,讓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自己選擇相應的區域,嘗試大膽進行活動。這樣,老師也可以有針對性得對個別孩子進行指導。
另外,我認為環境還可以成為孩子收集資料、活動和成長的記錄。孩子每天來園后都要進入區域活動,等到他們成功后,我們他們的作品保留下來。例如,結構區的孩子搭建的高樓我們把它展示在結構區的桌面上;美工區孩子涂色的樹葉粘貼在準備好的樹干上和制作的柳條、毛毛蟲一起組成了春意盎然的美景。。。。。。
在主題活動背景下,我們往往會從孩子的實際生活出發,引導他們表達真實的生活感受和經驗,大膽提出想法、觀點和問題,并共同收集和制作環境展示所需要的材料。例如:在“親親一家人”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把爸爸的大手畫下來,和自己的小手比一比。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們帶來了爸爸的自畫像,他們把自己為爸爸設計的顏色鮮艷、圖案獨特的領帶粘貼在爸爸的脖子上。那么,他們又是怎么對待對自己愛護有加的媽媽的呢?孩子們為媽媽設計了各種新潮的發型,有漂亮顏色的直發、卷法;長發、短發各不相同。我們把這些書面資料都粘貼在大墻面上,通過墻面展示不僅使孩子回顧以往的活動,還了解到了與活動相關的其他內容,并使孩子在與墻面的互動中掌握了學習方法和粗略,而家長也可以借此清楚的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長過程。
環境的設置應隨主題活動的開展不斷變化,還可以與季節變化、節日活動等孩子身邊熟悉的事物像結合。比如,在四季主題活動中,為使幼兒能夠很好的理解四季特征,我們可以在墻壁上畫幾棵樹干、人物,然后引導幼兒觀察春、夏、秋、冬植物與人們穿著的變化。春季時,樹枝發出嫩芽、百花齊放,人們脫掉厚厚的棉衣,穿上毛衣。。。。。。在參與的過程中,幼兒深深體驗了勞動的艱辛,他們會更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自發自覺的保護環境;同時他們的良好習慣和動手操作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培養。當然,環境的布置還要注意形象、色彩、形式、空間等造型要素之間的和諧,給人以美感。
總之,要讓孩子成為環境的主人,不僅要為孩子提供動態發展的學習環境,而且要讓幼兒在環境布置中充分與環境產生共鳴和交流。一個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感興趣的話題或不切合實際的話題就應該及時進行更換;需要孩子自己更換的則布置在較低的位置,還要根據孩子興趣、孩子提供的信息不斷添加、生成更有新意的內容,這樣,環境才能真正活起來。
【《環境創設之我見》】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