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村幼兒園繪畫教學的現狀仍舊擺脫不了以模仿為主的尷尬局面,為了讓幼兒的繪畫充滿童趣和創造精神,本文以游戲為載體,根據不同的主題進行不同的框架設計,從活動的導入、主題畫講解過程中的師生互動、作品的講評及
背景音樂的選擇幾個方面進行具體的描述,充分體現幼兒是學習的主體的《綱要》精神。
關鍵詞:主題畫 優化教學 幼兒
目前,在不少農村幼兒園的繪畫教學活動中,依然存在著模仿畫為主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它扭曲了幼兒繪畫的本質特征和教育功能,抹殺了幼兒的天性和創造。對幼兒來說,繪畫毫無樂趣可言,出現“不會畫”、“請人畫”和“空白”等現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主要教學手段。”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課程改革使幼兒成為課程的主體,學習不只是記憶,更是理解和創造的過程,師生關系不只是“授與受的關系,而是交互主體關系,教師不再只是課程的實施者,更是生成者和創造者、建構者”“在課程活動方法上,應該注意探索的、親身體驗的、問題性的、合作性的學習”。
根據中班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的特點,我在中班主題畫教學活動中,嘗試采用游戲式的手段來組織教學,優化教學過程,讓幼兒在愉悅的游戲情境中繪畫,提高幼兒的繪畫興趣和技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從以下幾個環節著手進行處理。
一、巧妙導入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根據不同的繪畫內容設計不同的導入語,會讓教學組織變得豐富多彩,活動導入能否緊緊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是我們順利地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常態下的每一次教學活動不可能也不允許我們花那么多的物力財力來進行豐富而復雜的道具準備。因此,追求日常繪畫教學的有效性、趣味性就顯得相當重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用不同的導入語組織教學,如在組織《相親相愛的魚》主題繪畫活動時,筆者打破常規導入教學:“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
音樂,請大家仔細聽,然后將你的發現告訴大家。”不說畫畫卻讓他們聽
音樂,這種懸念式的活動導入打破幼兒的思維常規,使幼兒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而在《小豬》繪畫活動中,我則讓幼兒進行猜測:“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畫一種動物,這種動物藏在一首歌曲里面,我們來聽一聽猜一猜,看誰的小耳朵最靈。”于是我請幼兒閉上眼睛,輕輕地唱了起來:“小豬吃得飽飽,閉著眼睛睡覺,大耳朵在扇扇,小尾巴在搖搖,呼嚕嚕嚕嚕嚕,呼嚕嚕嚕嚕嚕,嚕嚕嚕嚕嚕嚕嚕嚕小尾巴在搖。”幼兒興致很高,睜開眼睛之后都爭先恐后地發言。
二、優化活動過程,啟動幼兒的學習動力
(一)主題范畫的講解
只有讓幼兒全身心投入活動的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也是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在教學實踐中,我以游戲為載體,根據不同的繪畫主題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情景,讓幼兒充分參與,改變“教師主講、幼兒臨摹”的傳統框架結構,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在《相親相愛的魚》主題繪畫活動中,我嘗試請幼兒聽完整段音樂,讓幼兒設想一些比較合理的角色和情節進行游戲,表演結束,我則當場示范作畫幼兒扮演小魚游戲的場景。孩子們覺得好奇,個個睜大了雙眼仔細地看著。而在組織繪畫教學《小豬》時,我嘗試師幼合作,讓幼兒參與主題范畫的講解,如在幼兒唱完歌曲《小豬》后,我根據歌曲內容設置了幾個問題,并根據幼兒的回答作示范畫:“歌曲里的小豬正在做什么事情呢?”(睡覺)老師就給大家畫一只正在睡覺的小豬,你們說小豬的耳朵有什么特點呢?(大大的),小豬的嘴巴像什么圖形?(橢圓形的),小豬的腳看上去像什么圖形呢?(三角形)睡著的小豬身體是(趴著的),在一問一答的互動中幼兒自然地進入了學習的狀態。
(二)增加新授過程中的師幼互動
為了避免范畫教學時幼兒單方面被動地接受學習的狀態,我嘗試讓幼兒適時參與范畫教學,以便及時反饋幼兒接受新信息的情況。如在活動《相親相愛的魚》中,我再次讓幼兒聽音樂自主游戲,目的是打開幼兒創作的思路,讓每個幼兒都有深刻的體驗、智慧的顯露,使其想象性、創造性進一步得到拓展。接著我嘗試請幾名幼兒合作完成一幅作品,以便讓全體幼兒有機會觀察同伴的作品,亦為幼兒的合作學習提供了機會,為幼兒表現自己的感受作了技術上的鋪墊。
而在《小豬》活動中,由于幼兒身處農村,對小豬這種動物形象比較熟悉,我則重點指導幼兒將小豬這個形象創編到有情節的故事中去。如現在我來為大家畫一只正在散步的小豬,小豬會在哪里上散步呢?根據幼兒的回答“在鵝卵石路上”。我接著引導“鵝卵石怎么畫呢?誰來試試看?”并在不斷追問的過程中豐富主題畫的內容。如“小豬散步的時候天氣如何?”(有太陽)那么你覺得將太陽畫在哪里?誰來試試?(幼兒示范作畫)“……”整個主題畫面的安排在老師問、幼兒答、師幼合作畫的過程中逐步變得豐富、完善。
(三)滿足不同水平幼兒的發展需要
如何打開幼兒的思路,讓幼兒的繪畫具有創造性和個性化的特征,是每個教師需要認真審視的問題,在我班幼兒初步接觸主題畫的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同一個動物形象指導幼兒給畫面安排不同的背景。如在《畫小豬》案例中,我根據幼兒的回答給畫面添上了鵝卵石作為背景,并啟發引導幼兒:如果小豬在草地上散步呢?如果小豬在平地上散步?最后引導能力強的幼兒向深層次考慮:小豬還可能和誰在一起,他們在一起發生了什么事情?而在《相親相愛的魚》活動中,則這樣啟發幼兒:除了今天見過的這些魚,你還見過什么樣的魚兒呢?它們之間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幼兒掌握了繪畫的技巧,就能創作出符合自己水平的作品,就會避免不會畫、請人畫和完全模仿其他幼兒作品現象的發生。
(四)將評價作品納入教學活動
通常教師會在活動延伸中展示作品時進行作品講評。由于小班升入中班的幼兒從未接觸過主題畫,因此在幼兒初步接觸主題畫的過程中,我嘗試將評價作品這個環節納入教學,以便讓幼兒進行初步的先期理論累積,作為幼兒自由創作時的經驗鋪墊。如在《小豬》活動中,我就作品的表現形式及主次關系進行了簡單的點評:“你們看,畫面上的兩只小豬大小差不多,既不特別大,也不顯得那么小,不在紙的最上面或者最下面,也沒有畫在角落里,空白的地方不多,整個畫面看上去感覺比較舒服。”而在《相親相愛的魚》活動中,由于幼兒已經初步具備作品評價的相關經驗,我則引導幼兒初步學習評價同伴作品:“這幅畫看上去感覺怎么樣呢?”引導幼兒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對范畫的認識和理解,在共同觀察、共同欣賞中引導幼兒形成自己的判斷、進行取舍和嘗試。
三、有機融合音樂,迸發幼兒的藝術火花
以往教師在幼兒作畫時播放一些抒情輕音樂作為
背景音樂,希望幼兒的精神得到緩解,并受到某種啟發。音樂在這里僅僅起到點綴的作用。我在繪畫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摸索,讓音樂與繪畫教學緊緊相連,挖掘了音樂在繪畫活動中深層次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我組織《相親相愛的魚》這節繪畫活動時,我想起了《水族館》的音樂,其中有魚兒歡快游戲的內容,跟本次的繪畫主題基本類似,如果我將《水族館》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幼兒以游戲的形式表現對音樂的理解,充分提高各種感官的參與度,定會給幼兒帶來全新的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幼兒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較容易打開思路,同時會覺得繪畫活動非常有意思,就能順利地達到“培養幼兒對藝術活動的興趣”這個總目標。筆者用與主題相適合的音樂,開啟了幼兒的智慧之門,等到了我期待已久的答案,此時,我深深感受到一股由成功帶來的巨大的幸福感。
現實的經歷表明,只要我們農村幼兒教師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勇于嘗試,農村幼兒園的繪畫教學就能開放出燦爛的花朵,幼兒定會猶如喜歡游戲般喜歡繪畫,幼兒的繪畫也定會充滿童趣和創造精神,幼兒定會在快樂繪畫中快樂成長。
【淺談農村幼兒園中班主題畫教學】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教師研修學習總結
• 淺談幼兒園游戲的正確指導
• 太陽系幼兒園
• 幼兒園課程的文化觀照
• 幼兒園幾何形體教學研究初探
• 淺議幼兒園小班文明禮儀行為的養成
• 淺談幼兒園主題墻飾的創設
• 上幼兒園,你準備好了嗎?
• 幼兒園實施多元智能教育之我見
• 幼兒園語言教育的反思與批判
• 解讀幼兒園課程設置存在的誤區
• 淺談“以人為本”思想下的幼兒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