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國家都重視對孩子進行傳統節日的教育,以把傳統文化滲入到孩子的心中。我國也已經把傳統節日列為國際級非物質遺傳文化名錄,針對這一豐富的教育資源,筆者在幼兒園申報了相關課題,力圖通過長達三年的課題來研究傳統節日活動在幼兒園的開發,筆者認為實踐的最佳途徑就是運用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游戲化情境來感受我國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
一、立足現狀,剖析問題所在
1. 作息時間固定,教師不會靈活轉變。筆者走訪過多家幼兒園后發現,對于傳統節日活動這樣的話題在幼兒園并沒有完全重視起來,很多老師嚴格按照作息時間開展教學活動和游戲,不會靈活改變,關注傳統節日。
2. 只關注較大的傳統節日,忽視一些中國傳統節氣和重要的地方傳統節日。遇到一些較大的傳統節日通常會全園一起慶祝,或者以年級組、班級為單位進行活動,但是遇到類似于比較重要的節氣或是蘇州當地特有的一些民間傳統節日,教師們就避而遠之了。
3. 教師文化底蘊有限,組織形式單一。現在很多幼兒園教師群體年齡偏小,社會閱歷較淺,所以對于中國傳統節氣和地方重要的傳統節日相關知識儲備較少,所以很多時候避而不談。
4. 教學活動目標的制定不恰當,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教師把握年齡特點的能力不強,制定的目標很多浮于表面,活動設計沒有更深層次地挖掘深厚的文化內涵,進行啟蒙教育,豐富幼兒的知識,開發幼兒的智力,培養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等。
二、尋求突破,在情境中收獲
1. 以臘八節為例,談游戲情境中材料準備的多樣性。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這一天對于蘇州人來說是一個特別的節日。不得不提的是臘八粥,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那到底是哪七寶,哪五味呢?運用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出現對于孩子來說一點也沒有新意,于是我借來了一個百寶袋,請孩子用手摸一摸,猜一猜。由于這七寶五味長得類似,大多都是圓圓的、硬硬的,給孩子們增添了不少的趣味,大家你說我猜,在全部揭曉謎底過后,教師還帶著小朋友們參觀了幼兒園食堂。
通過類似這樣的娛樂游戲,讓孩子們在游戲中習得關于臘八節的相關知識,同時也在于教師、同伴以及廚師的互動中有所收獲。
2. 以元宵節為例,談社會實踐的開放性。元宵節活動似乎是每年寒假結束過后的固定節目。搓小圓子似乎成了每年元宵節的慣例。每年元宵節這一天,“開心一刻”時間里娃娃家的爸爸媽媽帶著寶寶來到幼兒園的共享空間,一起逛大街、賞花燈。品種繁多的自制花燈是孩子們的最愛,孩子們邊看邊聊,指指點點,將自己最喜歡的花燈和朋友進行分享。
在游戲講評環節,孩子們紛紛舉手,想要介紹最具特點的花燈。這次的活動我們并不是采取教師帶著孩子一起參觀的形式,而是將賞花燈滲透在了自主性游戲中,讓孩子們有更多的體驗和感悟。
3. 以中秋節為例,談角色扮演的多元化。中秋節是孩子在園經常會過的節日,如何讓中秋節更富新意一直是我們所思考和追求的。故事表演《小熊請客》被我們搬上了班級里的小舞臺。孩子們在角色扮演和游戲情境中知道了中秋節是一家人團聚的節日,是要一起吃月餅分享美食的節日,于是教師創設了中秋節小熊請客的情景,教師和孩子分別扮演角色,一起邊演邊分享,其樂融融。活動的形式也從班級部分孩子的表演到分小組演出,孩子們樂在其中,沉浸在了故事表演的氛圍中,也從中知道了中秋節的來歷以及知道中秋節要賞月、吃月餅等一些習俗。
4. 以立夏為例,談心理氛圍的開放性。區域游戲是孩子們在園最喜歡的形式之一,孩子們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區域,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注重幼兒個體的探索實驗。在本次立夏節氣的活動中教師并沒有組織集體形式的游戲,而是將游戲的形式轉變到了班級的生活區和科學區。在生活區內教師放置了關于立夏的書籍和圖片,擺放了一些蠶豆讓孩子品嘗,還放置了一些毛線,供幼兒自己嘗試編制網袋,并放上咸鴨蛋。在科學區,教師將體重秤放在了顯眼的位置,鼓勵孩子學會自己看體重秤,記錄自己體重。這樣的活動形式以及材料會持續至少一個星期,這樣就能讓班級中盡可能多的孩子參與到體驗活動中來,同時也在心里給予孩子一定的暗示,創設了這樣的節日氛圍。
通過區域游戲的形式能夠讓孩子自由自主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教師通過講評以及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懂得了立夏的相關習俗,進而豐富了孩子的認知,感受到了濃濃的節日氛圍。
5. 以重陽節為例,談親子團聚的藝術性。重陽節歷來是我園每年都要過的,2014年筆者在班級里組織了一個“重陽美食自助餐”,邀請每個孩子和爺爺奶奶為大家帶來一道美食。在簡短的介紹過后大家有序地開始了活動,首先向大家介紹自己所帶來的美食,接下來大家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分享美食,我們從爺爺奶奶臉上分明能夠看出他們的歡樂和滿足,最后對我們活動的組織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重陽節就是要和爺爺奶奶一起過的,筆者擺脫了傳統的慶祝模式,讓孩子和老人零距離接觸,除了自己的爺爺奶奶,朋友間的爺爺奶奶也相互熟識了起來,這個氛圍溫馨感人。
隨著社會文化變遷,古老的節日文化面臨著邊緣化、形式化與物質化的困境,這都需要我們老師進一步深思。如何讓孩子領會和理解傳統節日文化的精神意義,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成為教育者需要認真思考與探索的問題。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不希望孩子被動地接受,而是老師想方設法創造情境來開展傳統文化節日課程。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堅定要走下去的路……
【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開展的突破性思考】相關文章:
• 幼兒園大班養成習慣的培養
• 幼兒園區角活動的有效性
• 幼兒園面塑活動組織與開展策略
• 探究幼兒園本土化發展的實施策略
• 常規培養在幼兒教育的作用
• 多種渠道開展幼兒園珠心算教學
• 如何在幼兒園搞好拼音教學
• 幼兒園校車運營公司的發展前景
• 探究當下如何優化幼兒園語言教學
• 學前教育節奏訓練方法探討
• 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實施途徑探討
• 幼兒園管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