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家長是幼兒最基本的教育者,家長把教育權讓渡給幼兒園,但是在幼兒園課程決策中的主體地位卻被忽視。在家長參與的七個角色中,課程的審議者和評價者缺失最為嚴重。目前,我國幼兒園課程的家長參與程度比較薄弱,存在參與層次低、被動參與為主、家長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等不足。高寬課程通過強調關注家庭,讓家長參與課程研討、實施以及評價等方式來促進家長參與,值得我們學習。
關鍵詞 家長 家長參與 幼兒園課程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家長參與”這一概念的內涵非常廣泛,囊括了從參加幼兒園的各項活動到在家中對幼兒進行鼓勵性教育。幼兒園課程是幼兒一日生活中,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項活動的總和。為了更加有效地作用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家長只有對幼兒園的課程進行實質性的參與,才能對幼兒園的教育有更深刻的了解,才能真正地了解幼兒的教育需要,進一步發揮家長在幼兒教育中的主體作用。
1家長是參與幼兒園課程的主體
在幼兒園課程的建設與實施中,園方、教師以及幼兒往往被認為是參與的主體,幼兒園選擇什么樣的課程,教師就教授什么樣的內容,幼兒就學習之。但家長這一隱性主體往往被忽視。
家長之所以被認為是參與幼兒園課程的主體,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家長是幼兒教育最基本的參與者。“家長是孩子基本的教育者,天然地具有對孩子的第一教育權,幼兒園的教育權是家長教育權的讓渡,因此,幼兒園教育是家長教育的委托。同時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家長與幼兒園是共同教育的同盟者,因此家長有權參與幼兒園教授什么的決策”。第二,家長參與有利于幼兒園課程的建設和實施,可以幫助教師不斷地改進和修正課程內容和方法。家長最了解幼兒的興趣和愛好,熟悉幼兒的認知規律和行為模式。幼兒園課程有了家長的參與,更有利于教師改進課程內容,通過家園共育的方式促進幼兒園課程的建設和實施,從而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第三,家長對幼兒園課程的影響已然長期存在,只是不被家長意識。學前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因此在不受政府監管的情況下,家長的期望就成為了影響幼兒園課程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一些幼兒園教材的選擇以及興趣班的開設都體現出對家長意見的迎合。第四,參與幼兒園課程對于家長自身來說,也是一個受教育的過程,反過來可以進一步幫助家長發揮參與幼兒園課程的主體作用。幼兒園為家長提供參與課程的機會,對家長而言,不僅是一個學習育兒知識與能力的平臺,同時能夠更好地通過參與課程來增進親子關系,更好地在幼兒園課程的決策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2我國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的現狀
我國著名學者虞永平教授概括了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的七個層次:信息提供者、活動督促者、課程材料的提供者、活動的參與者、幼兒經驗的提供者、課程的審議者、課程的評價者。在這七個層次中,前五個層次家長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參與,但是在課程審議和課程評價兩個層次幾乎處于缺位的狀態。因此,從根本上來說,我國幼兒園課程的家長參與程度還比較薄弱,較之西方國家還有一定的距離,總的來說有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2.1家長參與處于現有活動層面,缺乏對活動本身的思考
在我國,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更多地停留在與教師交流幼兒信息、參與幼兒園的活動(親子活動、家長會、開放日、公開課等)和為幼兒準備活動材料等方面,而對于幼兒園為何開設這樣的課程,如何實施和實施效果等方面,幼兒園和教師缺乏與家長的交流,家長也沒有意識主動參與幼兒園課程的審議和評價。這就導致了家長參與處于旁觀者的較淺層面,不能提出自身的想法和建議。
2.2家長參與較為被動,缺乏主動參與的意識
隨著時代的進步,學前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家長從擇園開始就給予了幼兒園足夠的重視。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家長都非常配合幼兒園組織的一系列活動,并且會去關注幼兒園在家園公布欄、班級家園互動平臺等媒介中公布的信息,通過這種方式家長間接地對幼兒園的課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大部分幼兒園在課程設計與開展中僅僅是把家長放在一個觀眾的位置上,認為家長只需了解并配合相關教學工作,很少考慮家長對本階段課程的想法和需求,而家長也只是滿足于觀眾的權利,有的甚至厭煩幼兒園通知的種種,并沒有主動參與的意識。這樣就使家長和幼兒園之間形成了一種被動服從的關系。
2.3家長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對于幼兒園來說,每個家長都有自身獨特的資源可以被充分利用。在大多數幼兒園,家長并不參與課程審議和評價,這樣來自各行各業的家長就不能將自己獨有的資源貢獻于幼兒園課程,家長作為重要教育者的角色,其潛能沒有得到充分挖掘。
3高寬課程對促進家長在幼兒園課程中參與的啟示
高寬課程在促進家長參與中做了很多努力。高寬課程首先肯定了家庭對兒童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家長是兒童學習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來源;其次,認為家長參與可以豐富課程。家長可以通過許多具體的方式參與到課程中來,例如家長可以成為教室里的志愿者,或協助組織野外郊游,或為學校委員會服務等。無法經常參與幼兒園活動的家長,則可以偶爾抽空拜訪幼兒園,與孩子們分享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各種技能;再次,認識到教師和家長通過家園合作可以互相學習。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高寬課程提供了各種各樣有意義的機會,以幫助家長參與其中。高寬課程促進家長參與的方式有如下幾點:
3.1關注家庭
在課程建立之前,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多了解兒童的家庭情況,通過對兒童的生活環境、家庭經濟狀況、家長職業等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增加對兒童及其行為特點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師更好地與家長溝通,促進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充分利用家長資源。例如他們通過家訪、融入社區活動、觀察兒童和主動與家長接觸來了解兒童及其家庭的狀況。在高寬項目中,教師至少要在學期開始前對每個兒童進行家訪。此外,教師們對那些會影響兒童及其家庭的幸福因素保持警覺,并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家庭所需要的幫助。 3.2促進合作,家長參與課程研討
在課程建設,幼兒園應視家長為促進其孩子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合作者,保證使家長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生活的方方面面。邀請家長參與幼兒課程的建構,發動家長為幼兒園課程獻計獻策,使家長理解課程理念和活動目的,或者吸納部分家長參與課程活動審議,延伸教師的課程智慧,發現更豐富的課程資源,與教師達成更多的教育共識。
在高寬項目中,教師應用很多策略與家長分享信息,交流經驗。一是家長培訓。教師有很多時間可以向家長介紹高寬項目的相關信息以及兒童將在項目中獲得的各種體驗。二是家長研討會。許多高寬課程的教師每個月都會開家長研討會,圍繞如何實施課程以及如何將課程的基本要素運用于家庭教育中來討論。
3.3讓家長真正走進幼兒園課程中
充分利用家長這一資源來豐富幼兒園課程,讓家長發揮自己的特長或利用工作之便來參與到幼兒園的課程中。一方面,可以請家長來幼兒園做臨時教師,如警察、消防員、醫生等,給幼兒介紹他們的工作;另一種是教師事先聯系好,帶領幼兒去家長所在的工作場所,進行現場教育。也可以請有興趣的家長以幼兒的身份直接參與到幼兒園的活動中,讓他們盡可能用幼兒的言語和行為來表現自己,積極地與幼兒、教師互動,直接成為幼兒園活動的參與者,甚至是組織者。
3.4組織家長參與課程評價, 交流經驗
課程結束后,幼兒園應該為家長提供一個寬松、方便的環境,讓教師和家長能夠有機會對本次課程進行總結和評價,并且能夠讓這種家園共育的活動日常化。
作為課程評價的新主體,家長參與課程評價,一方面,能夠為課程評價注入新的血液,有利于教師進行更加有效、深入的教學反思,發現自己對幼兒認識和教學策略上的不足,可以吸納不同家長的資源優勢,促進幼兒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更好地為下一次活動作出準備;另一方面,參與幼兒園課程評價,家長能夠真正了解幼兒園課程以及幼兒園的教育理念,這樣有助于家長更加主動、有效地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工作,同時家長在參與幼兒園的課程過程中,接觸更加鮮活、先進的幼教理念,也有利于家長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教育孩子。
參考文獻
[1] 安?S?愛波斯坦.學前教育中的主動學習精要――認識高寬課程模式[M].霍力巖,郭?B,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 虞永平.幼兒園課程中的家長參與和家長發展[J].學前教育研究,2006(06).
[3] 楊彥涓.充分發揮家長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教育潛能――來自瑞吉歐方案教學的啟示[J].科教文匯,2007(01).
[4] 李曼.家長參與與幼兒園課程選擇[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的主體】相關文章:
• 幼兒園繪本教學策略探思
• 城鄉幼兒園互動協作發展模式初探
• 幼兒園別成了“誘餌園”
• 節點分析促幼兒園管理精細化
• 幼兒園師幼互動策略研究
• 幼兒園品格教育之我見
• 關于通識性知識幼兒教師論文
• 幼兒園戶外運動開展現狀研究
• 居住區幼兒園建筑設計探討
• 幼兒園懲罰教育的使用策略
• 幼兒園的雙語教育
• 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