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教師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他人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進一步豐富其學習經驗。
一、從背景描述看語言區的預設分隔是否合理
活動背景描述:這是一個大班幼兒的語言區活動。教師在語言區為幼兒創設了三個方面的語言區內容。最左邊有四個小方桌,上面有棋盤,旁邊寫著“我的故事我來畫,大家一起看一看”的字樣。旁邊是一個架子,架子上有一些小框,里面有一些廢舊圖書、紙張、抹布、筆等等。接著是3個圖書架,讀書架上分別有“我愛春天”“十萬個為什么”“我們愛科學”等主題的書籍。書架的前面是一大塊橙黃相間的地墊。在語言區的另一側,是一個架子,上面放有6塊可折疊的看書小桌板、一塊屏風和一張小桌子。
通過背景描述可以看到,教師預設的這個分隔式語言區有閱覽區、制作區、表演區和語言區四項活動服務。那么,在幼兒活動中,這些分區是否必要合理呢?
二、從活動觀察中看預設調整是否必要
活動觀察:活動開始了,在書架前面的地墊上,四個小女孩在看書。
A幼兒和B幼兒,分別選了一塊粉紅色的看書小書桌,坐在那里看書,C幼兒和D幼兒共用一張書桌。C幼兒和D幼兒一開始,選了一本有關于企鵝的書,翻到了某一頁,開心地聊起天。聊了大概3分鐘,C幼兒就站起來,在地墊上學著企鵝的動作,扭著屁股。A幼兒與B幼兒對著她們看看,不說話,繼續看自己的書。5秒鐘后,D幼兒指著圖書,對C幼兒說:“你看,企鵝是這樣的,你看,它不會滑的!”C幼兒拉著D幼兒的手,說:“會滑的,會滑的。”然后在地板上又滑行了一段。這時,A幼兒對著C幼兒和D幼兒說:“別講話了,到這邊來就是看書的。”A幼兒說完,自己繼續看書了。
自始至終,書架左側和右側的地方都沒有人去活動過。
由此可以看出,教師理想狀態下預設的功能區并沒有引起幼兒的興趣,幼兒并不想去制作圖書,也不想放掉手中的書去表演,只是在互相討論。因此可以推測,幼兒對即興表演的興趣不強,對閱讀書籍的再現能力也不強,所以,教師在書架的兩側預設了自制圖書區和表演區形同虛設。
一個區域活動的成敗,以是否符合幼兒的興趣為導向,當教師發現自己預設的活動區只是擺設時,就應該忍痛割愛,把這部分不實用的預設區去掉。
三、通過觀察分析,看教師的材料與指導介入是否恰當
1.幼兒語言發展水平分析
(1)在這個語言區里,有C和D兩名幼兒比較熱衷于交流,從開始到結束,他們幾乎都在一邊交流一邊看書,特別是C幼兒,看到感興趣的地方,還站起來手舞足蹈。這說明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2)A和B兩名幼兒的自控能力比較強,當C和D兩名幼兒的大聲說笑影響到自己看書時,D幼兒就對C提出“請你不要大聲說話”的要求,說明A和B兩名幼兒的閱讀習慣比較好。
2.區域材料提供分析
(1)圖書提供方面,教師為幼兒提供了“10萬個為什么”“春天的故事,”“我們愛科學”三方面主題的書籍,按類擺放,比較整齊。在活動中,A和D選擇了關于“10萬個為什么”的書,C和D選擇了一本關于“春天的故事”的書,交談的是有關企鵝的內容。從頭到尾幼兒都沒有換過書,說明幼兒對這些書的內容比較感興趣。
(2)在表演分享區,教師只提供了一個屏風和一個空桌子,沒有表演道具。
通過分析可以看到,教師提供的圖書內容要充分考慮幼兒的經驗和興趣,能夠增強幼兒互相交流,可以讓幼兒從家里自帶圖書,那么幼兒在語言區的表演部分的話題會更多,經驗會更豐富。
另外,為幼兒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條件,除了提供一定數量且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富有童趣的圖畫書外,還要提供安靜的地方,盡量減少干擾保證幼兒自主閱讀,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
當然,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介入指導。所以,教師要更加注重運用介入指導。什么時候介入,是否需要介入,為什么要介入,為什么不介入,以及以怎樣的方式介入,都是區域創設的重中之重。絕對沒有,放任自流,是錯誤的;規定太多,灌輸在前,也是誤區,我們要極力避免。
活動觀察是每位幼兒教師都應該具備的專業素質,教師可以化理論為實踐,化理想為現實,不斷調整與思考,避免區域活動的誤區,讓幼兒真正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
【幼兒園語言區域的有效創設】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故事教學之我見
• 簡筆畫學前教育論文
• 幼兒園Flash課件創作技巧
• 淺談幼兒園戶外活動的組織與創新
• 幼兒園大班合作游戲開展問題及策略
• “死亡校車”,切莫開進幼兒園
• 幼兒園教學管理制度的反思與重建
• 幼兒園男教師教學實踐
• 幼兒園文化建設探究
• 民間游戲在幼兒園的應用
• 幼兒園常規教育研究
• 幼兒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