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古詩教學中的美育
其他論文 日期:2019-03-27 作者:聽、最悲傷的歌︺
【摘要】幼兒園可以在語言、
音樂、美術教學活動以及自主活動中滲透古詩教學,通過古詩促進美育,提升幼兒對美的感受,使其領悟自然的規律、人生的真諦,從而喚起幼兒對美的追求,進一步萌發幼兒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關鍵詞】古詩教學 美育 幼兒園 語言
音樂 美術 游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2A-0159-02
幼兒園美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幼兒園通過多種活動形式,培養幼兒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在活動中陶冶幼兒高尚的情操,可以為幼兒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美育有著其他教育活動不可替代的作用。古詩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語言精練,所表達的意境深遠、優美、空靈,是幼兒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載體。而如今“洋文化”泛濫,再加上幼兒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古詩中所蘊涵的美難以為幼兒體會。我園的主要特色是傳統文化教育,所以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古詩教學,通過古詩促進幼兒美育,提升幼兒對美的感受,萌發幼兒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一、通過語言活動引導幼兒在吟誦中感受古詩的精巧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在語言活動中滲透古詩教學,選擇的古詩語言要淺顯、朗朗上口,更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最好能在現實生活中看得見、感受得到。為了避免幼兒在學習古詩過程中出現反復誦讀、有口無心的“小和尚念經”現象,我們盡量把古詩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再現古詩所表現的情與景,激發幼兒誦讀古詩的興趣,感受詩詞意境。比如,每年四季輪換時,我們會選擇一些語言短小精悍、音韻優美、意境精美又能體現季節變化的古詩,并把古詩制作成
課件,每一句古詩配上一幅有色彩的畫,并配以流動的古箏曲,同時采用動畫的形式,讓
課件畫面靈動起來,好像這美景來到了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讓幼兒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時,感受到一年四季的變化,體會古詩作者當時的心境和情感,提高幼兒對美的事物的敏感性,鍛煉他們的審美能力。春天到了,一首《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好像把幼兒帶到了小河邊,河邊有綠綠的青草、垂到小河里的楊柳,小黃鶯在樹上“嘰嘰喳喳”地叫著,一群孩子在放著風箏……幼兒置身于其中,有表情地附和著念起了古詩。在活動中,幼兒體會了古代人們在春天放風箏的情趣。熟悉的畫面、契合畫面的詩意,使幼兒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讓他們有了愿意讀古詩的欲望,喜歡上了古詩。這些優美的古詩詞開拓了幼兒原本較少接觸大自然的經歷,他們走進了詩的意境,同時得到了美的享受。在語言活動中,可以多選擇一些經典古詩詞,讓幼兒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更多的沉淀、積累,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體驗詩意化的生活,進而迸發出更多的創造活力。
二、通過音樂活動引導幼兒在唱演中體會古詩的韻律美
音樂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有著不可抗拒的魔力。我們在幼兒園只要一播放音樂,孩子們就能隨著音樂表達自己感受到的各種情緒,歡快的、悲傷的、抒情的或者鏗鏘有力的……音樂就是一首有韻律的詩,將音樂合理運用到古詩教學中,不僅可以改變單純教學古詩的枯燥、乏味,提高古詩學習的趣味性,同時還可以促進幼兒對古詩的理解,幫助幼兒更好地記住古詩。
比如我們在小班教授古詩的時候,往往采取吟誦和吟唱表演相結合的方法,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意境。古詩《詠鵝》是唐代大詩人駱賓王作的一首廣為流傳的五言絕句,整首古詩盡顯童心、童趣,充分表現了大白鵝的憨態可掬。在帶領幼兒吟誦之后,我們為古詩配上了比較清新、簡單、優美的四四拍樂曲,請幼兒隨著樂曲有節奏地朗誦,然后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吟唱起來,最后請幼兒戴上大白鵝的頭飾,在“鵝媽媽”的帶領下,伸伸脖子,唱唱歌,劃劃水,撲騰幾下,一次生動有趣的學古詩活動不知不覺就結束了。在整個活動中,幼兒感受到了古詩特有的韻律,音樂的襯托拓展了幼兒對古詩的認識,也賦予了古詩新的意境,讓古詩和音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幼兒體會了古詩不一樣的韻律美,提升了幼兒的審美能力。
三、通過美術活動引導幼兒在繪畫中描繪古詩的意境美
每一首古詩都表達了一種意境,這種意境是詩人的主觀體驗與大自然、現實生活緊緊聯系而產生的想象,是能夠引發我們產生心靈共鳴,而且能給予我們美感享受的一種藝術境界。古詩中的大部分作品都用白描的手法表現自然景物,幼兒在誦讀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這些自然景物的形態美、顏色美。如果用美術手段來表現這些古詩,會讓幼兒感受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使古詩的意境美和藝術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比如,在學習古詩《梅花》活動中,我們就采用了詩畫結合的方式,幫助幼兒感受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意境。教師先幫幼兒做好底板――墻角,然后請幼兒用吹畫的方式畫出梅花的樹干,最后用手指點畫的方式畫出盛開的梅花。在活動結尾進行作品講評的時候,我們引出古詩:“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幼兒吹出的樹干和點畫的筆墨,給古詩增加了層層意境,也把墻角的數枝梅花表達得淋漓盡致,讓幼兒對冬天的梅花充滿了神往。這樣的美術活動更好地幫助幼兒理解古詩所要表達的意境,使其對古詩又有了全新的認識,升華了古詩的意境美。
四、通過自主活動引導幼兒在游戲中理解古詩的情趣美
在古詩這個浩瀚的海洋里,有許多大詩人用他們質樸又富有情趣的詩句,描繪了一幅幅生動可愛的畫面。如辛棄疾的“更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楊萬里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對于這些充滿情趣的古詩,我們先在語言活動中引導幼兒吟誦,然后根據古詩的內容做成一張張小卡片,投放在幼?旱撓镅鄖?。幼兒進入語言區后,選擇相應的圖片進行接龍,拼成一首古詩,等幼兒拼出來以后,教師引導幼兒你一句我一句地接龍吟誦,以鞏固平時學到的古詩。這樣的游戲讓幼兒樂此不疲,常常使幼兒流連忘返。
在益智區,我們開展了“找一找”的游戲。教師根據古詩描繪的內容制作了有畫面感的圖片,讓幼兒找一找這幅圖少了什么。比如李白的《夜宿寒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在制作這幅畫時,我們故意少畫了星星,讓幼兒仔細觀察圖畫與詩句描繪的畫面有何不同,從中發現圖畫中少了星星,然后在相應的實物框里找出星星粘貼上去,一首古詩畫就完成了。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持,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語言的內容,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所以在幼兒園的游戲區創設相應的古詩環境,可以更好地幫助幼兒理解古詩,感受到古詩中的情趣美。
幼兒園的古詩教學還有多種多樣的方式,古詩中的風景美、語言美、意境美,對幼兒美育起著很大的作用。作為引導幼兒接觸古詩的領路人,我們只有賦予古詩深刻的意蘊和豐富的情感,讓古詩有了詩情畫意,才能讓幼兒感受到這些蘊涵哲理的妙語佳句,才能激發幼兒的聯想和想象,在頭腦中再現古詩的藝術形象,喚起幼兒對美的追求。
【幼兒園古詩教學中的美育】相關文章:
• 幼兒園班級管理教師角色的定位
• 幼兒園課程游戲組織技巧
• 幼兒園繪畫教學導入新策略
• 反思型幼兒教師發展實踐
• 借助信息化優勢 促進幼兒園發展
• 幼兒園管理中的若干問題與對策
• 如何拓展幼兒園建構游戲的內容
• 幼兒園娃娃玩具配備研究
• 中職學前教育手工藝品制作研究
• 幼兒園管理模式新探究
• “我喜歡當幼兒園教師”
• 幼兒園有效開展區域活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