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家長會主要是讓家長了解Papilio項目。 5年前,Augsburg的教育學家們總結推出了Papilio項目。主要集中在3個問題上:第,如何教會孩子公共規則;第二,如何教孩子認識自己和別人的感受,并做出相應反應:第三,如何進行“積極教育”。
所謂公共規則,是人在社會上與他人相處時的一定的行為規范。比如禮貌、傾聽的能力、助人為樂以及求助的能力、與人分享的能力、放棄的能力、等待的能力等等。因為是在幼兒園,所以也加上了一些為上學作準備的訓練,比如安靜地坐著,集中注意力。這方面,主要采取獎勵機制,不是物質性的獎勵,比如在手上畫一個心或者一朵花什么的作為獎勵,有些像小時候作業本上的小紅花或小紅旗;或者一些小“特權”,比如可以第一個沖出門游戲。如果孩子有一件事做得很好,手背上就會有這么個“獎章”。這個游戲不是天天做時時做,而是隔一段時間有一次。有些時候,是獎勵個人;有些時候是獎勵小組,比如吃飯的時候哪個桌子最安靜。這樣還能培養團隊精神。總結起來,主要是要通過加強孩子的積極經驗,培養他們的習慣規范。
對孩子對感受的認識和反應的訓練,主要是借助于一個故事Paula und die Klstenkobolde(Paula和箱子里的小鬼),故事的主人公Paula有 天在爺爺奶奶家的閣樓里發現了個箱子,箱子里有四個小鬼。一個是哀愁小鬼,很憂郁,很悲哀,眼淚汪汪的;一個是恐懼小鬼,其實就是個膽小鬼,總是-怕這個怕那個的;第三個是怒氣小鬼,紅紅的,作怒發沖冠狀,總是氣得跺腳;還有一個是快樂小鬼,總是笑嘻嘻,心情很好的樣子。
孩子們要通過這個故事里Paula和這四個小鬼的對話與相處學習認識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為什么會有些時候感覺不好,學著描述自己的感受,做出相應的反應,比如生氣的時候可以跺腳,但不要打人。
同時,也學習認識別人的感受,比如,為什么突然好朋友今天不想一起玩了,而是坐在角落里;為什么他會哭,自己在這時候應該怎么辦。
幼兒園對這個故事進行了變化與發展。每個小組的墻上會有一個表,上面畫著這四個小鬼。孩子們來上幼兒園,會根據自己當時的情緒,把帶著自己照片的卡片掛到相應的小鬼下面。于是,大家就都知道,今天誰生氣了,大家也許應該稍微回避一下,誰遇到傷心事了,需要安慰。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幼兒園采取的也是很好的措施。也許在家也應該實行一下。其實,我們當大人的,并不是真的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理解別人的情緒并做出正確的反應。我們不也經常有心里有事不說,卻以挑剔別人或者遷怒于人的形式發泄的么。我們也許也都應該參加這樣的訓練呢。
最后,我拜托幼兒園幫我訂了那本書,回家我也好好學習一下。
【德國幼兒園的papilio項目】相關文章:
• 小班幼兒園的手工活動創新
• 淺談幼兒園社會領域中的道德教育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新策略
• 學前教育鋼琴課設立分析
• 關于幼兒園建筑設計的探析
• 淺談幼兒園的感恩教育
• 幼兒園課程的社會學基礎研究
• “貝殼秀”:彰顯幼兒園水鄉文化特色
• 幼兒園中班打擊樂器演奏教學實踐研究
• 淺析幼兒園有效教學策略
• 如何提高幼兒教師人文素養
• 論鄉鎮幼兒園開展游戲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