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對數學概念的學習和掌握,主要依靠兒童本身,即數學概念是每個兒童對自己從對物體的各種關系的認識中建立起來的,是思維的產物。教幼兒學習數學的最佳方案應該是組織和創設一個讓幼兒能在其中盡其所能,充分發展自己的合適的環境。而區域活動是幼兒比較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它是開放、自由、自主的活動,是參照兒童發展及其特征做出漸進式安排的一種學習途徑,它能提供適當的環境刺激,讓幼兒有機會在活動中通過自己的操作擺弄發現新知識,鞏固已有經驗,并主動學習。
關鍵詞:幼兒;數學;區域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08-090-1
區域活動是幼兒比較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它是開放、自由、自主的活動,它既不同于正規教育活動的嚴謹,又不同于其他活動的分散,它是參照兒童發展及其特征做出漸進式安排的一種學習途徑,它能提供適當的環境刺激,讓幼兒有機會在活動中通過自己的操作擺弄發現新知識,鞏固已有經驗,并主動學習。
一、區域活動能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有了興趣,幼兒才會主動的學習。幼兒興趣的來源很多,他們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面對內容豐富、花樣繁多的區域活動和活動材料,他們又怎會不感興趣呢?如區域活動“母雞下蛋”、“小動物運西瓜”、“釣魚”等都以材料本身的好看和好玩吸引著幼兒的興趣。
二、區域活動能提高幼兒的操作能力
操作活動將幼兒的身心發展和周圍環境聯系在一起,成為連接幼兒發展的一條紐帶。幼兒數學教育只有通過幼兒自身的操作、實踐方能使幼兒獨立自主、自發地獲得有關數學的感性經驗。在區域活動中,幼兒通過拼、貼、撕、穿、找等擺弄獲得數學感性經驗和邏輯知識,促進大腦積極思維。如:“穿木珠”“穿紐扣”既鞏固了幼兒的排序能力,又發展了幼兒的手眼協調性。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幼兒會表現得異乎尋常的小心翼翼和全神貫注,操作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三、區域活動能增加師幼互動的機會
區域活動能促使教師與幼兒一起游戲,有利于觀察、了解幼兒。在寬松、無壓力的環境中,幼兒能較放松地與教師直接進行情感交流。如“釣魚”“對對棋”等活動,教師都可以與幼兒一起游戲,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幫助幼兒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讓他們得到不同的滿足。區域活動中教師能較多地與幼兒個別交流,容易掌握幼兒其發展現狀,有針對性地指導幼兒,增強了師生間的互動。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開展數學教育活動的多種途徑之一。因此,我們在設計游戲活動、提供活動材料時應注意科學性、合理性。
。ㄒ唬┰O計區域活動要有適宜的目標
如同其他數學教育活動一樣,區域活動也是發展幼兒思維、提高幼兒能力的途徑。區域活動應該具有目標性,只有在確定目標的前提下,才能設計游戲內容、方法、選擇材料。一個區域活動可以有多個目標,也可以是一個目標設計多個區域活動的游戲。區域活動目標的設定可以是正規教學活動目標的延伸和補充,也可以是教學活動預設的鋪墊,我們可根據學期目標和階段目標設定相應的區域活動的目標。
(二)符合年齡特征是設計區域活動的前提條件
每個年齡階段的幼兒都有各自明顯的特點,年齡小的幼兒都以自我為中心,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學習經驗少,因此在設計區域活動時要形象具體、游戲性強,以幼兒獨立操作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思維能力逐步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過度,理解力、自控力不斷提高,產生并加強合作意識。區域活動提供材料時可逐步減少形象性,先增加符號和標記,再增加書寫和制作記錄表等。
。ㄈ﹨^域活動中材料的設計與投放
1.區域活動中要注意材料的設計。
幼兒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容易對色彩鮮艷的、多變化的物體產生興趣。因此,我們在設計、選擇材料時要多范圍,多來源,以體現多樣化。活動中除了可采用紙張制作教學具外,還可以選用一些自然的、廢棄的或廉價的實物作為活動材料,制作時可以讓幼兒參與,讓他們自剪自畫,要注意美觀,能賞心悅目,這樣才能令幼兒愛不釋手。
2.材料的投放要注意層次性、多樣性、可檢性。
幼兒對數概念的學習掌握,主要是依靠幼兒本身的建構。因此,數學區材料的投放是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促進其能力發展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材料投放時要注意這三點:
(1)層次性。
層次性體現在教師根據同一目標不同層次的要求,提供難度不同的材料,以適應同年齡段幼兒的不同能力水平。如:教師可提供難度不一的操作材料:顏色、大小相同、形狀不同;顏色相同、大小、形狀不同;顏色、大小形狀均不同等讓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自由選擇,以滿足每一個幼兒的需要,保證每一個幼兒都能得到發展。
。2)多樣性。
幼兒理解數概念必須要有體現這個概念屬性的多種經驗,并在體驗這些經驗的共同性質中逐步地完成概念屬性的概括和抽象,形成初級概念,教師應盡可能地提供多種材料和活動規則,如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形形色色的木珠、塑料棒、紐扣、幾何圖形等讓幼兒在與這些材料的拼、貼、串、擺的操作中感知、體驗有規律排序的多種方法,積累同類型的多種經驗,從而概括和抽象出有規律排序的概念屬性。
。3)可檢性。
把操作結果的正確與否寓于材料的設計中,即提供的材料應盡量蘊涵可檢性的因素或能把結果保留下來。小中班一般可提供鑲嵌式的材料和翻版拼圖式材料,這樣幼兒在操作中不斷嘗試、修正錯誤,最終獲得成功。到了大班除繼續使用翻版拼圖外,還可增加一些書寫記錄表等材料,要求幼兒把自己在操作活動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操作結果用圖畫的形式記錄下列,寫上自己的名字,這樣,教師就可以從記錄表上或活動后的交談中了解幼兒的操作情況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以此為依據結合自己平時的觀察,給予適當的指導,以促進能力的發展。
區域活動不同于正規的教育活動,它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是促進幼兒數學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在不斷研究、探索、創造、實踐中,我們深深感受到,幼兒能在區域活動中獲得快樂,提高能力。
【淺談幼兒園數學區域活動】相關文章:
• 對貴州省農村民辦幼兒園的思考
• 學前教育管理策略新思考
• 小議網絡對幼兒園的重要性
• 幼兒園滲透式社會領域教育策略
• 淺談幼兒園語言識字教學方法
• 幼兒園整合課程淺談
• 陶行知三大理念引領幼兒文明禮儀養成
• 幼兒園小班一日常規培養之妙招
• 我國幼兒園發展現狀文獻綜述
• 幼兒園文明禮儀教育研究
• 幼兒園新教師專業知識結構的特征分析
• 幼兒園家長工作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