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文明禮貌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從小進行禮貌教育,通過游戲、主題活動等形式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幼兒禮儀教育是幼兒園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幼兒園中加強文明禮儀教育,不僅是健全人格、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奠定人生基礎最佳開端的工作,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質,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那么幼兒園應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向幼兒進行文明禮儀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利用集中教育計劃性地加強對幼兒文明禮儀的行為訓練
教師應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實際情況及教學計劃,定期向幼兒實施幼兒素質教育,從幼兒的日常生活入手,內容、目標應由低到高、由淺至深、由近到遠的教育教學活動。如: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及生活習慣、社會適應、學習掌握程度的培養目標。我們安排社會性發展的教育內容,從多方面涉及教育活動,我們把禮儀教育的內容設計成幼兒喜歡的、易接受的教學活動內容。如:
兒歌、故事、情景表演等,讓孩子在自己喜聞樂見的環境里得到禮儀教育。寓文明禮儀教育于游戲中,如通過《熊貓的客人》《小猴請客》等角色游戲讓幼兒感受到了禮貌待人的好處;通過《今天我值日》《對不起,沒關系!》等歌曲表演使幼兒懂得與同伴、長輩相處交往的一般禮儀;又如通過《小熊過橋》《好娃娃》等故事活動使幼兒之間懂得了要互相謙讓,與同伴分享快樂,要學會關心他人等。朗朗上口的童謠、歌曲、故事等配上適當的體態動作,讓幼兒成為了幼兒園中禮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幼兒一日生活常規中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3~6歲幼兒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關鍵期,由于幼兒的可塑性很大,他們的個性品德在形成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反復,所以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內容應該做到系列化。建議以班級為單位,根據本班幼兒的特點和發展情況,制定幼兒一日活動常規,這些常規主要由教師、保育員和孩子們共同討論制定,因為是孩子們制定的,所以他們也更會遵守。我們以幼兒的一日生活為主線,其中包括:入園、排隊、盥洗、就餐、傾聽、閱讀及睡眠和起床、戶外活動和離園,學習基本的禮儀姿態,以及家庭的出入、開關門、敲門、就餐、尊重長輩的基本禮儀;我們可以隨機抓住并細化教育在幼兒每一天的生活中。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樣,飯后會收拾餐具,活動結束會整理好用品等。
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契機,只要教師善于觀察,用心捕捉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對幼兒進行隨機的教育,把品德教育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常規里,并運用得當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利用幼兒園環境創設對幼兒文明禮儀潛移默化教育
在班級環境的創設中,班級環境的管理和更新也是一項不容忽視的重要工作。隨著禮儀教學的不斷深入,班級的環境也會隨著更新和豐富。如:在洗手間內創設排對上廁所和排隊洗手的圖片。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班級的環境創設和布置中,從幼兒的認知發展和年齡特征出發,讓主題教學的價值在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中得到真正的體現。建議做法是:讓每塊墻面盡量發揮作用,挖掘主題教學過程中的內容,將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成果、思考、想法和問題,及時地展現在主題墻中,這樣也便于幼兒之間相互學習、同時能讓幼兒來參與。總之,在班級環境文化的創設過程中,教師有效地將新的教育理念引入到?h境當中去。這樣,幼兒才會在與環境互動的“平臺”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
節日主題活動中培養孩子的文明禮儀行為。節日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它融入自然社會環境中,教育者可充分利用各個節日活動開展適合幼兒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和游戲,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的滲透,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要在節日中帶領孩子走進社會,感受節日的氛圍,讓孩子在實踐中感受節日的文化,通過讓幼兒走進社會節日的活動中,培養孩子愛祖國、愛家鄉、愛勞動、愛親人的健康情感,并鼓勵幼兒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如在慶祝國際“三八”婦女節中,老師在幼兒課堂中實現對幼兒進行節日愛媽媽的教育,并教會孩子簡單的手工制作,從教育的手段看,我們從禮貌(招呼)、分享(禮物)、獨立性(完成手工)、行為習慣(整理物品)大膽表演等不同層面對孩子進行培養,是每個孩子在社區家庭這個空間中,自然地展現個性,學會用語言交往的技能,陶冶良好的情操。“五一”是勞動者的節日,是培養孩子從小愛勞動的良好契機,我們為孩子們準備了黃豆、綠豆等,和小手一起勞動,讓孩子用自己的小手體驗勞動所帶來的快樂,激發了孩子愛勞動的強烈意識。
四、幼兒園的文明禮儀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積極配合
幼兒在家庭中的時間多于在幼兒園的時間,由于父母與幼兒的親情關系影響,他們往往對來自家庭中教育因素影響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
孩子的禮貌行為來自對父母與成人的學習和模仿,所以培養孩子講禮貌必須由家長做起。家長要嚴格要求自己,平日在家中,做到孝敬老人,不說粗語,做到以身作則,孩子自然會對爺爺奶奶有禮貌。例如:為使幼兒養成關心他人的習慣,在家里還可以提醒幼兒啟發幼兒幫大人做事;有客人來時,讓他拿糖果來招呼客人;讓他照顧別人家的小弟弟、小妹妹等等。所謂教不過,父之過。家長不小心碰了別人,就主動向人道歉,孩子就會模仿這種好習慣。孩子從小就有很強的模仿能力,父母所說,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別人說。“孩子的心靈就像是一張白紙”孩子這一張“白紙”畫的好還是壞,父母在日常生活當中,起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家長也不能用誘惑、強制的手段來要求孩子講禮貌。
在此呢,我想建議家長們,可以每天讓孩子背誦一些經典,如《三字經》《弟子規》。所有的禮儀、道德全都在里面了,每天可以教孩子一兩句,讓他們背誦,并讓他們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時間一長就會見到效果,看到孩子的不一樣,這樣不僅讓他們學到做人的道理,同時可以增強幼兒的記憶力。是一舉兩得之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對幼兒的文明禮貌教育形成行為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們抱著滴水穿石的態度,從一點一滴、一招一式的地方抓起,運用多種辦法、多種形式、生動活潑地對幼兒進行文明禮貌的教育和行為訓練,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們一定會在成功的喜悅中享受甘甜。
【幼兒園文明禮儀教育之淺見】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如何互補
• 談幼兒教育中的幼兒安全教育策略
• 農村幼兒園建設策略
• 淺議幼兒園后勤工作
• 幼兒園校園文化建設初探
• 教師準入制度背景下學前教育論文
• 幼兒園名畫欣賞教學活動初探
• 幼兒園如何做好幼小銜接
• 安慶市城區幼兒園衛生保健現狀分析
• 幼兒園與社區教育資源整合途徑初探
• 幼兒園孩子也有壓力
• 談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