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環境創設需要因地制宜,因園所而異。因此,園所之間的環境創設具有較大差異性。雖然幼兒園環境創設與管理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差異性,但是創設良好的幼兒園環境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
一、安全性原則
安全性原則是指幼兒園的園舍建筑、活動場所、設施設備、玩教具材料等有形物質環境必須要符合國家頒布的相關衛生標準和安全標準,不會對幼兒的安全和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安全不保,談何教育。”因此,安全性原則是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最為基本的原則。
幼兒園建筑物要求堅固、安全,建材必須要經久耐用,以達到防火、防震、防風、防水的功能,便于安全疏散。建筑物的樓高、樓梯、扶手、欄桿、走廊、過道等都應該符合國家建筑設計規范的相關要求。幼兒園活動場地以及幼兒所需的設施設備、玩教具材料等也應該符合安全標準。同時應有專人負責檢查與維修,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全面性原則
幼兒園環境創設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方面。然而,很多幼兒園在進行環境創設時,往往把環境創設等同于物質環境創設,忽略精神環境創設。物質環境固然重要,如果幼兒園及活動室里四壁空空,游戲材料匱乏,孩子來到幼兒園無所事事,則會產生強烈的厭園情緒。幼兒園在加強物質環境創設的同時,也應該強調精神環境的創設。缺乏良好的精神環境會導致幼兒的被動學習以及無法在幼兒園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不利于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更不利于幼兒后續的全面發展。物質環境是幼兒園進行教保教活動的基礎,而精神環境則是幼兒保教質量提升的關鍵。
三、教育性原則
很多幼兒園往往主要從色彩搭配、空間格局以及材料的質量等方面去評價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好壞,強調環境創設的裝飾功能,忽略環境的教育功能。環境作為重要的隱性課程,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幼兒園在進行環境創設時,除了關注環境的裝飾美,更要關注環境的教育作用。幼兒園可以根據幼兒教育的任務和內容來設計幼兒園環境,將環境創設與課程實施有效結合。比如,某班級正在開展有關“大蒜”的科學探究活動,教師就可以帶領幼兒在幼兒園戶外某一區域或者班級的植物角種植大蒜,方便幼兒長期觀察。
四、適宜性原則
適宜性原則是指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應該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需要及其年齡特征。比如,某幼兒園中班四月份在開展關于“春天”的主題活動,戶外陽光明媚,春暖花開,然而教室的裝飾卻是以“冬天”為主題,顯然該教室的環境創設不合時宜。此外,環境創設中也要關注幼兒的年齡特征。游戲材料要隨著年齡階段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比如:小班的游戲材料要求結實耐用、結構簡單、色彩明快、富有刺激感官等特點;中班在小班的基礎上突出材料的操作性特點;大班更強調游戲材料的豐富性和探索性,與小班相比,大班孩子對色彩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對材料的難度要求上有所提高。適宜性原則還體現在環境的創設應該具有兒童特點,比如幼兒園外部整體墻壁的粉刷以及室內裝修應該具有童趣,體現真善美。
五、幼兒參與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是指幼兒園環境創設應該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幼兒在環境創設中的參與權。很多幼兒園環境創設往往是教師在孤軍奮戰,從設計到布置,再到評價,都是由教師獨立完成。教師是環境創設的總策劃師,體現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雖然有時候教師也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但象征性較強,主要是配合教師完成預設任務。比如,某幼兒園要開展環境創設評比活動,教師要求每位幼兒從家里帶來一盆植物。為什么帶植物,幼兒只是聽從教師命令而已。至于帶來的眾多植物如何擺放等問題,幼兒更是無權過問。幼兒只是環境的被動參與者和適應者,因此,對環境的改變也沒有太大的熱情和關注。幼兒園環境的創設需要給予幼兒充分的參與權,尊重幼兒在保教工作中的主體地位。
六、經濟性原則
經濟性原則是指創設幼兒園環境的時候應該考慮不同地區、不同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做到因地制宜,盡力做到少花錢多辦事。早在30年代,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對幼兒教育存在的“花錢病”“富貴病”提出嚴厲的批評。他認為,幼兒園環境好壞的關鍵在于是否促進幼兒的發展而不是在于花錢多少、外國貨有多少。幼兒園環境的創設不用過度追求硬件的奢侈與豪華,教育部王湛副部長在青島全國幼兒教育工作會上指出:“幼兒園的辦園條件要堅持安全、夠用和適用的原則。”
【作者單位:廈門公主嶺第二幼兒園;廈門翔安區實驗幼兒園 福建】
【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基本原則】相關文章:
• 幼兒園活動室環境藝術設計論文
• 利用農村自然優勢 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
• 創設平行班幼兒互動開放的環境
• 淺談幼兒園環境創設
• 幼兒園環境創設
• 幼兒園戶外環境創設中的幾個問題
• 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策略思考
• 芻議幼兒園的環境創設
• 淺談幼兒園環境創設
• 幼兒園環境創設Show
• 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淺析
• 農村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