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營造良好的管理文化,是幼兒園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因。 一、以人為本,掌握職工的心理需要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心理需要分為缺失需要和生長需要兩個部分。缺失需要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和尊重需要。生長需要從低到高分別是審美需要、認知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缺失需要是人體生存必須滿足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長需要的前提和基礎。缺失需要滿足以后,人們就有愿望和動力去追求和滿足生長需要。缺失需要一般依賴于別人的幫助而達到滿足,所以職工對單位的領導、同事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賴感,并形成受別人指導、牽引的心態。生長需要則是自己獨立發展的,傾向于自我指引,常常由此形成堅強的毅力和意志。例如,職工不管業務繁忙還是清閑,總喜歡根據自己的愛好作畫、寫作或探索發明創造。又如,人們把某種理念當作人生自我實現的最高理想或境界,奮不顧身,執著追求,死而后已等等。不同的心理需要對職工的行為有不同的影響。作為事業單位的領導人,必須學習和應用心理分析方法,分清職工的心理需要,從而有的放矢地實施管理和決策。
二、以人為本,營造良好的環境文化
(一)創造穩定、保證的經濟收入
馬斯洛心理學認為,人的最基本需要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作為事業單位,應以機構改革為契機,創新內部管理機制,有效地調動人力物力,以最低成本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從而保證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使職工感到生活穩定,才能安心工作。例如我園雖是市政府辦的幼兒園,但財政支持極少,絕大部份的經費開支是靠招收幼兒入園的服務費收入。生源擴大了,收入也增多了,使我園能夠保證職工的工資補貼按時足額發放,使教職工歸屬感增強了,工作也安心和積極了。
(二)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1 要創造舒適優美、綠化、美化、教育化的工作環境,使職工在舒適的環境里心情舒暢地工作,在充滿情越的教育氛圍中受到熏陶。我園近年來在緊張的經費中抽出一部份進行園舍建設,改造了舊房舍,建起了現代化設施配套的新教學樓,擴大了園庭,大量植樹栽花種草,并配上藝術化的雕塑造型等。在所有顯赫的墻壁上布置上名言警句,標語口號。我們的服務承諾是:“讓孩子歡心,家長放心”“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用愛心托起明天的太陽”等等。
2 營造學習、提高、展示才能的平臺。馬斯洛的心理學認為當缺失需要得以滿足以后,人們就有愿望和動力去追求和滿足認識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我們必須為教職工創造、提供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學習培訓機會,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參加各種培訓。我們采取園本培訓與外出培訓相結合,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自學提高與組織學習相結合,日常教學與教研相結合的方法做好教師培訓工作,并經常性地組織業務競賽和組織參加各種對外活動比賽,讓教師學用結合,展示自我,讓教師體會到自我實現的滿足感。
三、以人為本,營造良好的精神文化
(一)以人為本,營造“愛”的文化
1 愛崗敬業。幼兒教育素來被稱為“向下扎根的教育”。這十分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幼兒教育在人的終生發展,以及在整個教育系統中的地位。根是基礎,關系全局:根深才能枝繁葉茂,才能繁花似錦,才能碩果累累。然而根又是深藏地下的,它不如葉那樣生機盎然,不如花那樣爛漫芬芳,更不如果實那樣讓人感到豐收在望。幼兒教育事業就是這樣一種“根”的事業,極其重要卻又容易被忽略。但是中國的幼教先驅陶行知、張雪門、陳鶴琴、張宗麟懷著對兒童的愛,對振興中華民族的希冀,自覺自愿、無怨無悔地投身到這樣一種不顯赫、不張揚的“根”的事業之中,開辟著中國幼兒教育的大眾化、科學化之路,為我們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前輩這種高風亮節,就是出于“愛”,對幼兒的愛,對“根”的事業的愛。愛是力量的源泉,愛是智慧的催化劑。作為新時代的幼教工作者,更需要傳承這種“愛”。真正做到愛崗敬業,才能自覺自愿、無怨無悔、無私奉獻地把這種不顯赫、不張揚,甚至被別人忽略的“根”的事業做好。才能使中華民族人才之樹根深蒂固、碩果累累。因此,作為管理者,應想方設法,去打牢教職工愛崗敬業的思想。可通過學習交流、討論、演講、職業道德教育、“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使“愛崗敬業”深入人心,并內化為自覺行動。
2 熱愛幼兒。幼兒是一顆猶如剛剛破土的嫩芽,是一個需要精心呵護的弱勢群體。他們的成長,需要愛的陽光雨露,需要充滿愛的環境。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對幼兒充滿愛心,用愛的陽光去照耀幼兒,用愛的雨露去滋潤幼兒的心田,讓幼兒在愛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鍛煉和成長。教師的這種愛應是正確的愛、理智的愛、純潔的愛和充滿真情的愛。同時,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要尊重幼兒,正確認識幼兒,要把幼兒作為一個有獨立人格,有無限發展潛力的個體看待,要尊重他們的自主權,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盡可能創造一切條件去滿足他們的身心發展和求知欲望。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成長,離開了愛的關懷,這種成長是有缺陷的。因此,我們可通過“熱愛孩子賽媽媽”、“假如孩子是我的”等主題演講、討論等活動,不斷去激發和培育教師對幼兒的愛,使這“根”的事業成為充滿“愛”的事業。
3 關愛同事。有則寓言,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北風凜冽,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最終南風獲得勝利。這則寓言說明了一個道理:溫暖勝于嚴寒。在幼兒園管理中運用“南風法則”,就是要尊重和關心教育職工,以他們為本,多點人情味,多些愛的表達,盡力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到領導者給予的溫暖。從而又潛移默化地教育了教職工,感染她們自覺地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二)以人為本,打造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主要表現為:員工的自主性、思考性和合作性。它的精髓就是團結合作。試想,一個集體,沒有團結合作,還談得上向心力、凝聚力、還能把工作做得好嗎?因此,打造團隊精神在管理中尤為重要。這就要求管理者要學會運用“金魚缸法則”,各項工作要有透明度。一方面要把領導者的行為置于全體職工的監督之下,從而有效地防止領導濫用職權,強化領導者的自我約束。另一方面,在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執行上,要讓職工有說話的機會。在對教職工的獎懲中,都要運用“透明的金魚缸”,使教職工看到自己對幼兒園所做的貢獻,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關心集體,積極提出合理化建議,使他們感到有歸屬感和主人翁精神。從而使教師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達到發揮團隊精神的作用。
總而言之,在日常管理中應做到:察民情、聽民聲、解民憂,營造一種讓廣大教職工心情舒暢,工作熱情高漲的氛圍;創造一片讓大家自主發展的天空;內化一種愛崗敬業,顧全大局,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激發一份在事業上有成就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在情感上有歸屬感、在物質上有滿足感的詩情。
【以人為本,建設幼兒園管理文化】相關文章:
• 略談幼兒園“以人為本”的管理
• “以人為本”的幼兒園教育管理模式
• 堅持以人為本的幼兒園管理
• 以人為本理念下幼兒園管理工作初探
• 堅持“以人為本”的幼兒園管理探討
• 堅持“以人為本”的幼兒園管理研究
•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管理幼兒園
• 幼兒園“以人為本”文化管理機制初探
• 以人為本 提升幼兒園管理實效
• 幼兒園管理如何實現以人為本
• 如何構建以人為本的幼兒園管理模式
• 幼兒園“以人為本”文化管理機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