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道德基石,也是社會秩序良性運行的基礎。目前我國老齡化趨勢日益嚴峻,感恩教育的價值越來越凸顯出來。幼兒是未來社會的主人,“開展感恩教育應從小孩抓起,尤其應從學前教育抓起。”加強幼兒感恩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的思考。
一、幼兒園感恩教育及內容
幼兒園感恩教育是幼兒園教育工作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幼兒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旨在引導幼兒養成感恩心態,激發感恩情懷,實施報恩行為。
感恩教育的內容包羅萬象。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感恩主要體現為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報答老師的培育之恩和報答他人的幫助。實際上感恩有著更豐富的內容,包括熱愛祖國、珍愛生命、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關愛他人、敬畏自然等等。
幼兒園開展感恩教育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行為能力,選擇幼兒力所能及的項目作為感恩教育的內容。要引導幼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學會感恩,并將感恩之心落實到日常行為之中。
1.感恩父母。感恩首先應當感恩父母。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應當擺在感恩的首位。“百善孝為先”,“孝”從古到今被公認為敬愛父母的一條衡量標準。父母不僅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同時也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最大可能的條件。要讓幼兒體會父母的養育之恩,理解父母的含辛茹苦之情,進而力所能及地回報父母。
2.感恩老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教育,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師長的優良傳統。教師之于學生的影響,僅次于父母之于子女。為人子弟者,無論怎樣飛黃騰達,都不可忘記恩師的培育之恩和指路之功。所以說,在感恩清單上,不應該沒有老師。
3.感恩他人。現代社會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無數陌生人的幫助。作為社會中的一個個體,我們時時刻刻享受著他人的恩惠卻渾然不覺。因此應當引導幼兒感恩每一個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和幫助的人。
二、幼兒園感恩教育的意義
1.幼兒園感恩教育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幼兒是社會未來的主人和建設者。通過感恩教育能使幼兒懂得感恩,知道如何用感恩的心去回報于己有恩及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只有有了感恩之心,才會做出感恩的行為,并因此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善良的態勢。只有人人懷有感恩之心,處處心生感激之情,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才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會更融洽,整個社會才會變得更和美,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才能有望達成。
2.幼兒園感恩教育能夠促進幼兒自身人格和諧發展。人格心理學認為,人格的發展在6歲以前就已經奠定了基礎,后期的教育只能在這個基礎上起作用。感恩不是與生俱來的心理能力,而是后天習得的品質。這就需要成人在兒童人格未定型之前實施感恩教育,防止不良影響的侵入,保證幼兒人格發展的和諧與健康。
心理學研究表明,感恩傾向強烈的人會有較高的生活滿意感和更多的積極情緒,如常感到幸福,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對未來有很高的期望等,這些正是人格和諧的重要表現。只有人格和諧,才會對生活充滿溫情,對他人與社會充滿感恩,唯有如此,和諧社會才能牢固地發展下去。
3.幼兒園感恩教育有助于傳承中國傳統美德。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恩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里最為溫暖的一部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知恩圖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羔羊跪乳,烏鴉反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等無不體現著一種對養育之恩、培養之恩的感恩情愫,反映了古人對“報恩”的崇尚和認同。
當前,由于社會環境中缺乏產生感恩意識的土壤,加上社會處于轉型時期,感恩這一傳統美德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有恩不報、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等現象屢見不鮮,這皆是由于缺乏對父母、他人和社會的感恩之心造成的。為此,我們必須加強感恩教育,喚醒人們的感恩意識,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是人性的需要與回歸,也是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對接和傳承。
三、幼兒園感恩教育的實施
感恩不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它需要教育來引導與點撥。幼兒園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讓幼兒知恩、識恩,進而報恩,喚醒幼兒對他人的愛心,學會重視、尊重和感激他人對自己的付出,營造出一種溫馨的人文關懷的氛圍。感恩教育的目的需要借助以下途徑才能得以實施:
1.營造良好的感恩氛圍
開展感恩教育,應當努力創造與挖掘幼兒園包含的教育因素。《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每個幼兒提供學習與表現的機會。因此要重視發揮環境對幼兒的教育作用,充分營造濃郁的感恩文化氛圍。比如,有的幼兒園創設了“感恩小畫廊”、“感恩卡累積成感恩墻”等一系列活動,給幼兒、老師、家長提供表達感恩的機會。同時幼兒在家長、教師的帶領下,在閱讀他人作品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恩教育。這種熏陶遠比老師平時的講解、提醒來得更有效。此外,結合感恩活動的需要創設愛心環境,讓環境說話,使環境成為感恩教育的第三位老師,在環境的積極暗示下,誘發幼兒積極感恩行為的發生與持續,使感恩教育落到實處。
2.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感恩成分
我國是歷史悠久、文明燦爛的古老國家,非常講求恩義與親情,注重知恩圖報,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烏鴉反哺”等廣為人知的古訓和典故,也有“斑衣戲彩”、“臥冰求魚”等經典孝事和傳說,激勵后人不忘感恩報恩。繼承與發揚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幼兒感恩教育的實施提供更為深厚的土壤。許多幼兒園通過收集一些與感恩有關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神話寓言,如《羊羔跪乳》、《烏鴉反哺》、《陳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讓幼兒體驗到感恩的美德,喚醒幼兒心靈深處感恩的善根,使幼兒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靈得到凈化,促使幼兒感恩情感的養成。
在西方文明中,也有眾多與感恩有關的故事與傳說,如感恩節的由來等,同樣蘊含豐富的感恩教育內容。開展感恩教育時,要善于“洋為中用”,幫助幼兒通過更寬廣的視角體驗感恩。
3.提供機會,讓幼兒踐行感恩
感恩教育不應停留在表面,要落實到幼兒的行動中,讓感恩教育在體驗中不斷內化。幼兒園開展感恩教育,應當重視強化感恩實踐。教師要讓幼兒知道,并非報大恩大德的大舉動才叫報恩,對父母的點滴孝行,對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關心,也是一種報恩。要善于幫助幼兒感受到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恩惠,并能從中挖掘出價值。針對不同年齡的幼兒,可以組織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如:小班幼兒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游戲、模仿、學
兒歌來體驗父母、老師的關懷;中班則可以要求幼兒每天做一份感恩作業,如給父母一個擁抱、為父母端一杯水等;大班幼兒側重培養他們關愛他人、關心幫助自己的幼兒園、家庭、社區等意識和行為。
幼兒園還可以將感恩教育與節日活動、公益活動結合起來,使幼兒在活動中體驗感恩的快樂,如:在“六一”節來臨之際,組織幼兒進行“愛心捐贈”、“快樂送福利院”等活動,在老人節來臨之際,組織幼兒到養老機構與老年人共度節日等。幼兒在付出中成長,并且因付出而感到更加快樂。
4.家園合作,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5+2=0”是社會上流傳的一個公式,意思是五天的學校教育,加上兩天(雙休日)的家庭教育,由于在教育上的抵觸和矛盾,實際的教育效果產生沖突并相互抵消,最終的教育結果為“0”。如果“5+2=0”的無效教育一直延續下去,那會是一個怎樣的結果?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的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
感恩教育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家園積極配合,從而形成教育的合力。幼兒園教育是關鍵性環節,家庭教育是輔助性環節。人的成長難以離開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的行為方式彼此存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家長要嚴格自律,并以自身的良好行為來影響幼兒,從而為幼兒感恩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最好的榜樣和環境。
感恩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道德要求,有悠久的歷史。它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條件。感恩教育在現代教育中不可或缺,我們的幼兒園要與家庭、社會共同努力,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生活細微之處入手,采用恰當的教育方法,引導幼兒從小常懷感恩之心,并能踐行報恩之舉。
【幼兒園感恩教育探析】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的創新
• 幼兒園管理方法初探
• 幼兒園寶寶的飲食搭配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
• 幼兒園親子活動探討
• 家長幼兒感恩教育論文
• 技工院校聲樂教學與幼兒教育論文
• 幼兒園角色游戲評價
• 幼兒園自然區創設與管理初探
• 幼兒計算機教育綜述
• 幼兒園數學教學激勵引導方法小議
• 論幼兒園班級管理中的有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