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視域融合的本質是什么?如何理解視域融合?在幼兒教師觀察力培養實踐中,對視域融合的理解,也存在諸多認知屏障,無法全面理解視域及其融合的特點,也未能更好地運用視域融合來審視幼兒教育問題。本文將從幼兒教師對視域融合的不解入手,來探析其成因,并提出基于視域融合的觀察力培養建議。
關鍵詞:幼兒教師;視域融合;觀察力培養
幼兒園教育中,教師的觀察力很關鍵,也是衡量幼兒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指標。教師的觀察力,起始于對幼兒日常生活行為表現的觀察,并從中來界定幼兒心智成長特點,給予有效的教育和指導。但遺憾的是,很多幼兒教師,并不具有應有的觀察力,相關課程設置較少,也制約了幼兒教師觀察力的培養。近年來,隨著對幼兒教師觀察力的研究,強調教師觀察力,通過知識講座、實訓活動等方式來提升幼兒教師觀察力,其效果也不理想。
1幼兒教師觀察力不足的具體表現
從“視域”的基本內涵來看,表現為所能看到的區域,而這個區域,也包括基于某種認知視角所能看到的一切。在幼兒教師觀察力調查中發現,雖然很多幼師也認識到觀察力的重要性,也在閱讀和學習不同的介紹觀察方法的書籍,但對于觀察力的內涵及觀察力的培養和應用,仍然存在諸多認知障礙。(1)存在成人視域與兒童視域的割裂問題。幼兒教師在面對幼兒教育實踐中,往往將成人視域強加于幼兒行為中,如利用成人思維來觀察幼兒,來表達對幼兒行為的干預意識,但結果往往脫離兒童的真實情境,難以更好的化解幼兒行為難題。事實上,幼兒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其兒童視域是其自身身心成長的重要特點,其想法、行為、情感表現等都具有兒童性特征。教師在觀察兒童時,應該藉由兒童世界觀來了解兒童的身心意識,來正確的透過兒童行為,來表達教育思想。如一些教師以自我成人意識去觀察、分析、評判幼兒行為,習慣從教育經驗中來回應幼兒,導致教師的觀察與教育活動的展開,不利于兒童的全面發展,也產生更多“讀不懂兒童這本書”的尷尬。成人視域脫離了兒童行為背后的兒童認知與實際,也讓教師的觀察陷入被動。(2)存在理論視域與實踐視域隔裂問題。視域是反映觀察力的重要依據,對于幼兒教師,其在觀察幼兒行為時,不能單純依據自身感官來評判幼兒行為,而是要藉由兒童的認知情境,來搜尋有意義的教育信息。一些幼兒教師,在觀察幼兒時,對幼兒行為進行全程記錄,看到什么,記錄什么,未能真正從相關理論體系和知識中,去篩選值得關注的地方。由此帶來理論視域信息龐雜,無法有效解釋實踐視域的特點。事實上,對于實踐視域,要建立在理論視域基礎上,引入幼兒教師自身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明確應該記錄什么,應該探索什么,挖掘幼兒行為所反映的問題,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幼兒教師的觀察技能水平。(3)存在個人視域與他人視域的割裂問題。教師在對幼兒進行觀察時,往往基于自我的生活經驗,來了解和獲取幼兒的心理、行為變化,來探析對幼兒成長的解決思路。由于不同教師生活經驗、理論興趣知識的差異性,面對同樣的幼兒情境,其所“看到”與“表現”出的視域結果并非一致。如我們在對某些現象的理解上,個人觀點與他人觀點也并非完全相同。也就是說,藉由觀察者自身的“經驗”差異性,對所看到的問題都會存在“洞見”與“不見”,由此在解釋幼兒行為時,也會帶來“誤解”。
2重新認識“視域融合”,挖掘觀察本質
觀察力的培養,要了解觀察的本質,而視域融合為幼兒教師提升觀察力提供了理論支撐。觀察是藉由現象的關注來了解行為背后的動機和目的,對于幼兒教育中兒童行為的觀察,不僅要理解其行為方式,還要融入兒童世界,去理解兒童,不能單純地強調解釋兒童行為。也就是說,在觀察中,教師不能放棄自己視域內的理解,還要兼顧兒童視域的要求,從視域融合中來逐漸了解被觀察對象。因此,需要從三方面來獲得視域融合。一是強調幼兒教師將個人視域與兒童視域進行融合。在陶行知創辦“中華兒童教育研究社”時,其社歌中有“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里,發現你的小孩”。其思想在于強調對待兒童教育,我們要走進兒童,了解兒童,發現兒童,甚至將自己變成兒童,從兒童的立場來認識兒童,理解兒童。二是強調將理論視域與實踐視域進行融合。怎樣將觀察與理論、實踐相結合?幼兒教師要在學習中、實踐中,一方面加強觀察理論知識的學習,去了解兒童觀察教育的積極意義,尋找更好的表達兒童情志的方法、路徑,只有將自己的理解與教育實踐活動,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貼近幼兒的心理需求,才能算是理解兒童。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歸納、總結,要強調幼兒教師的專業觀察力,從自身的觀察實踐中來探析認知、行為之間的關系。因此,如心理學上將觀察理論知識與教育實踐作為視域融合的有效途徑,從兒童的行為學、心理學上來強調教師的觀察方法,突出對兒童意識的觀照,以獲取對兒童行為的檢驗、反思與修正。三是將個人視域與他人視域相結合。每一個教師在觀察實踐中的認知并非一致,只有系統的學習相關理論和實踐知識,從對兒童的實踐觀察中來探析兒童的心理、認知行為,結合幼兒教師之間的討論、分析,來了解和歸納觀察力的有效方法。每個教師都要不斷反思,要參與集體討論和評判,將自我觀察與個人思維,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學習,來糾正解讀偏頗,來提升觀察力的合理性。
3培養幼兒教師觀察力的有效路徑
從視域融合視角來探析觀察力的培養,主要從三方面來著手。一是強調與兒童的交流對話。就是要走進兒童,了解兒童,傾聽兒童,并理解兒童的認知行為。二是要強調與自己對話。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反思自我,反思觀察,反思對兒童行為的解釋合理性。三是要與他人對話。從觀察實踐與現象中,積極與其他人進行交流,共同評價和提升觀察力。事實上,對于教師的觀察力培養,并非僅限于此,還要從觀察能力提升上進行系統化訓練,包括對觀察練習的參與、組織隨機觀察、明確目標的有意觀察等活動。一是以小組觀察方式來形成觀察記錄。通過將教師進行分組,圍繞預先設置的無明確觀察、非參與性觀察活動任務,讓教師用10分鐘時間,對班級兒童進行自由觀察。包括教室環境,課堂活動,鎖定觀察對象,了解某個兒童的行為過程。二是確立觀察對象。設定15分鐘的正式觀察任務,讓每個教師對各自觀察對象進行記錄,包括文字,圖片,錄像、錄音等內容,并歸結為觀察記錄。三是對觀察結果進行小組討論。對各組觀察內容及相關的事件、行為進行提煉,并初步進行解析和討論,剖析隱含的教育契機,以及對教師觀察內容進行評價,調整觀察點和提出觀察建議。四是集體討論,并進行多元化解讀。根據各組代表對觀察活動、觀察內容、觀察行為、觀察記錄的探析,圍繞某一事件進行多視角分析和討論,激發幼兒教師的觀察意識,增強對不同觀察案例的深刻解讀,提出有效的改進觀察的方法和建議。總之,利用視域融合思路來培養教師的觀察力,體現了對兒童視域、他人視域的綜合,并從不同立場、方法上來追求視域融合,增強教師的交流、傾聽、學習能力,也讓教師的觀察力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馮加漁,向晶.兒童研究的視域融合[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7):76-82.
[2]林正范.試論教師觀察行為[J].教育研究,2007(9):66-70.
[3]蘇尚鋒,張景斌.教師教育中的理解與視域融合[J].教師教育研究,2011,23(3):1-5.
作者:韓濤 單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教育學院
【幼兒教師觀察力培養研究】相關文章:
上一篇:體育活動中幼兒與材料的互動
下一篇:卓越山村幼兒教師核心素養探析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