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廣博精微,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智慧精髓。《論語》、《三字經》等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可以將其精華部分或其思想遷移到幼兒園教育當中,特別是對幼兒的社會性培養非常有幫助,可以豐富幼兒園的德育內容,擴展幼兒園教育的深度。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目前很多幼兒園都在利用國學經典來充實幼兒園的教育,效果也是不錯的。
幼兒期的認識過程正在形成;知覺已能反映事物的意義和事物之間的關系,成為思維指導下的知覺;記憶理解性增強了,情緒情感逐漸深刻;有意想象開始發展;自我意識萌芽了。但幼兒的判斷和推理通常是與具體事物或實際的生活經驗相聯系的,常按照主觀經驗或個人的情緒作為判斷推理的依據。因此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特別適合幼兒的心理特點易于孩子所接受。
在幼兒園里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聲音:“老師——他打我!”“老師——她不借我橡皮擦。”“老師——他說我是丑八怪。”“老師,他搶我玩具。”……當發現幼兒有不良的行為時教師要及時進行談話教育。實踐中我發現針對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談話時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經典道理與自律法、體驗法和移情法的談話策略相結合,可以啟發幫助幼兒想象體驗自身行為的結果,提高談話的有效性,從而讓幼兒約束自己的言行,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自律法談話在國學經典教育中的運用
根據建構主義心理學關于“學習是一個積極的建構過程”的觀點,道德品格是兒童對情景選擇并與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結果。自我建構觀強調品格建構的主體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變化形成過程中的自我選擇、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皮亞杰對幼兒的研究表明,幼兒到晚期時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國學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國幼兒4歲時就已經基本能擺脫成人的影響,作出許多獨立的判斷,7歲時主觀性判斷已有明顯發展,我們可結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幫助幼兒做出正確判斷自律自己的行為。
例如在助人親社會行為談話教育時,我啟發幼兒當自己遇到困難時,比如需要畫畫但水彩筆沒水了;想看圖書,但在某某小朋友手上,你心理怎樣?怎么辦?他們都知道要尋求幫助。“我們得到別人幫助了就可以畫畫了,可以看到喜歡的圖書了……這時我們的心里會怎樣呢?”孩子們都知道得到別人的幫助會很開心。我就告訴孩子們:“我們希望別人怎么對待我們,我們就應該這樣對待別人。這樣得到幫助的人很開心,能夠幫到別人的人也很開心,我們大家都會很開心,這多好呀!”這樣孩子們可以通過自身的需要判斷什么是有益的利他的行為,從而自律自己的行為。
二、移情法談話在國學經典教育中的運用
移情,一種替代他人著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國內外大量相關研究一致表明,兒童親社會道德行為同移情能力密切聯系在一起,移情有助于兒童做出親社會道德行為或利他行為,而且它同兒童的道德判斷、道德推理甚至道德習慣的形成是整合在一起的,是影響兒童道德圖式建構的重要因素并成為其不可分離的一部分。當幼兒發生不良行為時我們通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幫助幼兒移情,讓幼兒想象其錯誤行為導致的結果,從而使他約束自己的行為。
例如收拾玩具時張×小朋友被報告打人,他申辯說:“他拆我的玩具” 我說那你可以叫他別拆呀。張×說:“我跟他講了他不聽。”我說:“是不是平時你不聽話爸爸會打你?”他點了點頭。“你愿意爸爸打你嗎?”他說:“不愿意。”“那為什么呀?”“打了很疼。”“爸爸打了你你心里怎么樣?”他不好意思地說:“很難受。”我溫和地對他說:“你不愿意爸爸打你,希望爸爸好好跟你講道理對吧?小朋友更不愿意你打他。記住,以后不愿意別人怎么對待你,你也別這么對待他。好嗎?”他使勁地點著頭。我通過把移情法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相結合的方式喚醒他的情感體驗,使他明白到不能用打人解決問題。之后我又讓全班幼兒閉上眼睛感受如果自己的眼睛被打傷了看不見會是怎樣的一種情形,想象這錯誤行為導致的結果,懂得自己不愿意有這樣的事發生就不能做會受傷害別人的事情。
三、體驗法談話在國學經典教育中的運用
談話體驗正被學界認為是道德生成的一種重要的方式和途徑。就幼兒來說,研究表明,幼兒一般還不會明確考慮行為的道德后果與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評或自我反思,其道德體驗源于行為的直接結果。我們在對幼兒進行談話教育時采取體驗法體驗自身行為的結果從而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約束自己的行為。
例如,戶外活動時小朋友向我報告李×摘花還把花瓣一片一片撕下來玩。我對李×說:“你今天穿這裙子真漂亮,象這樹上的茶花一樣美。你喜歡茶花所以摘下來玩是嗎?”她點點頭。“陳老師很喜歡你這裙子,可是我要把它脫下來玩再給它撕碎可以嗎?”她害怕了。“陳老師才不會那么殘忍撕你的裙子呢,你害怕漂亮的裙子受傷害,那漂亮的茶花被你活生生地摘下來,茶樹該有多難受呀。”我讓李×自己試著用力拉自己的幾根劉海,問:“怎們樣?”她說:“很疼”我又說:“你愿意別人把你的頭發一根根地扯下來嗎?——茶花被你摘下來就像你的頭發被人扯下來一樣的疼,你現在還會摘花嗎?”李×使勁地搖著頭。通過體驗李×感受到自身行為的結果懂得我們不愿意受傷害就不能傷害我們的朋友和動植物,讓幼兒通過生活的事情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想要別人怎么對待你你就怎么對待別人,你不愿意別人這么對待你就不要這么對待別人。由國學經典所引出的道理融于幼兒談話教育的策略中,可以大大提高了談話教育的有效性,增強德育的實效性,教師還可結合國學經典故事的來歷和趣事,提高幼兒對國學經典所蘊含的道理的興趣,也可以增強幼兒對祖國文化遺產的自豪感。
【利用國學經典提高幼兒談話教育的有效性】相關文章:
上一篇:喇叭花電話
下一篇:孩子語言發展遲緩怎么辦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