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泥塑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同時也是深受幼兒喜愛的美術活動。它主要以黏性好的泥土為原料,以一些簡單的操作工具為輔助,讓幼兒在泥塑活動中盡情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塑造出各種事物、人物、動物等形象;泥塑活動的開展能達到激發幼兒潛能、提高幼兒審美能力、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的目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的大班幼兒藝術領域的教育目標為:“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提出:“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雙流縣公興幼兒園結合公興街道的優勢(古人把公興鎮美譽為壇罐窯),開展了關于幼兒園大班泥塑活動的創新研究與實踐活動。
【關鍵詞】幼兒園 泥塑活動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6-0120-02
幼兒園大班的孩子隨著年齡和經驗的不斷增長,其泥塑表現技能、造型技能、對客觀事物的概括能力都在逐步發展。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幼兒去發現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并且讓幼兒樂于從平時的生活中去積累經驗,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感受美。泥土作為大自然的產物,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孩子們并不知道泥土也可以很好玩。我園結合各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和興趣愛好,組織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泥塑活動。同時,筆者作為大班的專職教師,對大班孩子的泥塑特色活動做了一些探索和創新。
一 利用生活中的美育教育資源,有效提高大班幼兒對泥的認識,激發其創造的興趣
1.種植活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美術活動教學的建議是:“和幼兒一起發現生活中美的事物特征,感受和欣賞美。”我園大班教師采取的具體措施是:帶領幼兒到園內種植區去進行藝術體驗活動,讓幼兒通過觀察不同季節生長的蔬菜和水果以及泥對它們的作用來獲得一定的生活經驗。大班的孩子可通過與同伴協作共同種植蔬菜或植物種子,在親身體驗種植的基礎上,了解植物的外形特點以及泥土的特點。這時正是孩子們獲得新知、感受新知、對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的階段,在藝術的氛圍中,他們將獲得藝術體驗,更能為泥塑活動積累一定的基礎和經驗。同時,幼兒能夠用多種種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也是提高幼兒創造能力的途徑。如:我園提供竹竿、竹條、麻線、木板、小鋤頭、鐵鍬等有鄉土氣息的輔助工具供幼兒自主使用進行種植活動;同時,在幼兒自主表達、創作過程中,不做過多干預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在幼兒需要時再給予具體的幫助,通過這樣自主性的種植活動,加深幼兒對泥土的認識,為泥塑活動培養興趣并做好前期的生活經驗積累。
2.泥池活動
大泥池的活動為孩子提供了用腳去“讀”泥的機會,也為幼兒開辟了另一片游戲天地。根據大班孩子的總體情況,我們利用泥池為孩子們的泥塑活動做了以下準備:首先是泥池前進,夏天孩子們都穿著短褲,光著腳丫在泥池里探索,協調性較差的孩子可以摸著繩索前進,協調性好的便可以跑起來,這種走跑活動在鍛煉幼兒大腿肌肉發育及平衡性發展的同時,讓他們感受泥在多次踩壓的過程中黏度的變化――越踩泥會越粘,這也為孩子們自己將生泥變熟泥做好準備;其次是我們的“小小建筑師”活動,我們提供了小石頭、小木片、秸稈等接地氣的鄉土輔助材料,讓孩子們進行大泥塑創作活動,可以搭建房子,再利用泥塑造房子的一些門窗之類,讓孩子們的泥塑活動滲透到泥池游戲當中,體驗不一樣的快樂。
二 組織靈活多樣的活動,切實提高大班幼兒的泥創作技能技巧
1.將泥作為材料,投入美工教育活動
大班的孩子雖然有了生理方面的準備,如大小肌肉群、手指動作精細程度的發育等,但泥塑技能技巧還需要幼兒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習得。泥,作為低成本材料,便成了很好的美工材料,老師需要投放熟泥,供幼兒創作。但由于幼兒生活經驗缺乏,頭腦里還沒有太多的創作元素。所以,美工區的環境創設很重要,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提供一些作品供幼兒欣賞,這些作品最好是多形式、多角度的,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從而激發幼兒創作的靈感。
2.將泥作為活動主題,開展主題創作
實踐告訴我們:幼兒泥塑教學活動不能孤立地開展,各教學活動開展之前都有與之密切聯系的一系列活動。教師需要為下一次泥塑活動設定主題,這個主題可以是幼兒近期所關注的事物,也可以是當月主題教學活動生成泥塑活動主題。以大班孩子的幼小銜接活動――“我心目中的小學”為例,我們運用家長資源,拍了些附近小學的照片并張貼在我們的美工區,老師和家長還做了些關于學校模型的泥塑作品,再通過談話、參觀、幼兒繪畫等活動,最后自然過渡到孩子們的泥塑創作環節,一座座“小學”在一雙雙稚嫩的小手中矗立起來,這樣也有效促進了泥塑活動的開展。
3.以游戲為依托,寓教于樂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要“寓教育于游戲中”。在幼兒泥塑創作時,我們也可以利用一些小游戲激發幼兒興趣,讓幼兒在愉悅輕松的游戲氛圍中掌握一些簡單的泥塑技能。如在做龍舟時,老師編了
兒歌《龍舟》進行教學:“搓搓搓,搓個龍舟身,拍拍拍,拍個龍舟底,壓壓壓,壓出龍舟座,搓搓搓,搓根龍王須,摁摁摁,裝上龍王須”。幼兒通過
兒歌知道了龍舟的基本構造,同時也掌握了一些泥塑的技巧。
三 多途徑展示幼兒的泥塑作品,激發幼兒的泥塑興趣并保障其創造性的延續
“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每一個作品”,這是一位培訓專家告誡我們一線教師的一句話,一直被我牢記于心。所以我們很珍惜孩子們的每一次創造成果,并及時保存與展示。我們也努力踐行“指南”精神,鼓勵大班孩子“能用自己制作的美術作品布置環境、美化生活”。這樣也激發了孩子們再次進行泥塑創作的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1.創設展示情境
在泥池區張貼一些孩子們創作的泥塑作品照片,在記錄孩子們成長過程的同時,也將那些寶貴而又不易保存的作品拍成照片,選取部分照片裝飾泥池圍欄,剩余的照片以班級海報的形式呈現給幼兒和家長。
2.利用班級教室外的泥塑作品展示墻展示
我們將孩子們的泥塑成品形象直觀地展示在教室外的展示墻上,用作園內墻壁文化的創建,既美化了校園,也增強了孩子們的自信。
3.創建班級美工展示區
除了大泥塑區,我們也開設了班級幼兒玩泥區,平時的區角游戲時間,孩子們可利用美工區的低成本材料和熟泥一起進行泥塑活動。設置了“泥娃娃展示區”,做好作品的幼兒可以將自己的作品置于展示區,用于班級教室的美化,也激勵其他區角的幼兒下次到美工區進行泥塑創作。
4.游戲活動展示
隨著游戲的深入開展,我們會將泥塑作品的功能進行拓展,除了展示,我們還將作品作為其他游戲的材料進行使用。比如大班的“愛心小醫院”需要很多小藥瓶、小藥丸,孩子們就在玩泥區做了形形色色的小泥瓶、泥丸,再送到小醫院的藥房使用;戶外體育游戲“隕石撞擊飛碟”,我們將孩子們制作的泥塑作品飛碟置于地上,孩子們當隕石飛跑,但要注意不要撞擊到地上的飛碟,鍛煉孩子們躲避障礙物跑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展示,讓孩子們體驗到自己作品的使用價值。
5.分享交換展示
我們不定期地開展泥塑作品分享交換活動,包括班級內交換、班級間交換、全園交換,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將作品進行交換,既促進了孩子間的交往,又激勵了孩子們下一次進行更棒的創作,以便有更多小朋友和自己交換。
玩泥是孩子的天性,通過與泥的游戲,他們用稚嫩的雙手自由創作出一個個天真爛漫的造型,以泥為媒,幼兒獲得了生活經驗的感受,獲得了情感的宣泄和淋漓創作的快感,也收獲了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機會,進而收獲了通向智慧大門的金鑰匙。這既是我們開展以泥塑活動為主線的一系列泥創新活動的目標所在,也是我們追求的活動意義所在。關于泥塑活動的創新探索,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從未停止,在以后的探索之路中,除了追隨孩子的自主游戲,我們老師自身也會不斷加強對泥塑的研究,讓泥塑真正成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朱麗云.幼兒園泥工教學的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2014(7)
[2]蘇麗萍.幼兒園開展泥塑活動的實踐研究[J].福建教育,2014(26)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
【幼兒園大班泥塑活動的創新實踐】相關文章:
• 幼兒園自制玩具活動教育價值探
• 幼兒園音樂教學課之我見
• 論幼兒園保育員專業化成長的策略
• 學前教育發展問題與對策
• 幼兒園環境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 幼兒園多元文化的啟蒙
• 幼兒園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
• 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中的安全問題
• 加強幼兒園檔案管理的途徑分析
• 職業道德建設下幼兒教師論文
• 農村學前教育問題及改進建議
• 幼兒教育對幼兒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