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幼兒園課程改革始于上世紀80年代,如今仍在進行著。這些年來,幼兒園課程從觀念到模式到教師與幼兒的關系,都發生了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變化。今天,當我們總結這場改革時,會發現還有不少問題需要認真思考。
反思一:幼兒園為什么要進行課程改革
幼兒園課程改革不是一場游戲,而是一件很嚴肅的事。因為有什么樣的課程就會培養出什么樣的孩子,并會影響其一生。我們認為,課程改革并不只是簡單的課程更替,它實際上還是與課程關系密切的人們的知識觀、教育觀以及兒童觀的變革。因此,對課程改革的反思首先意味著對這三者的反思。陳鶴琴先生早就提出了“三個一切”――“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如今,關于教師“要不要教?為什么要教?教什么?怎么教?”這樣最基本的教育學問題,還在令不少老師左右為難,這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審視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初衷。
反思二:課改改什么
我們的幼兒園一直沒有停止過課程改革的腳步。從早前的綜合課程改革,到今天的主題網絡、項目教學、適應性發展課程,還有國外引進的建構主義、蒙式教育等,種類繁多。大家都力圖將先進理念運用到幼兒教育的實踐中,事實上,課程更講究在實踐中行得通,而且有效。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托賓(Tobin)在他的《 從民族志研究視角看學前教育的質量 》一文中提出:許多美國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很高興在中國的幼兒園中推廣建構主義、活動區角、自我表達、方案教學。但作為一個教育人類學者,我擔心這些教學法將如何融入到中國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之中,以及在貫徹這些方法時,如何考慮中國社會本土的實際情況。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在實踐中行不通,再好的理論也沒用。因此,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以尊重本土文化為前提來展開變革。
反思三:如何建立幼兒園園本課程
如今,不少幼兒園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建立園本課程。從園長到老師,上下一致地要創編與別人“不一樣”的課程、設計“原創”的教育活動。但要建立園本課程并非易事。華東師大的博士生導師朱家雄教授認為,從南到北,他幾乎沒見過成功的例子,而且越來越看不懂幼兒園在做什么。我們要學會用最省力、最有效的方法去做好一件事,當然我們還需要一雙善于識別的“慧眼”。我們是否真的明白什么是幼兒園課程?應如何設計和編制課程?自己是否具備相當的資質?是否具備承擔起社會責任的能力與勇氣?
反思四:教師的專業成長重點放在哪里
國內外教改的經驗告訴我們,教改成功與否,關鍵在教師。而教師的專業成長恰恰是當前幼兒園課改的瓶頸。教師應當將主要的精力、時間用在與幼兒的互動之中,使教師的教與幼兒的學相得益彰。而現在,很多幼兒園的教師在忙于創造自己的園本課程,忙于搞科研,忙于做文案工作……這些是否有價值,是我們必須權衡的。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如果因為做這些事,減少了教師對自己日常教育、教學的研究和思考,將會得不償失。
例如,幼兒園英語班的老師難道不應該把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作為首要任務嗎?我所熟悉的一個孩子,從上小班以后,回到家里經常念念有詞。起初我以為是小孩子在做游戲,不太在意,后來才發現他是在說英語,當時我認為他這樣念是由于口齒不清。然而,當我有機會到他的班上聽英語匯報課時,我才發現一個更加令人擔憂的事實――老師就是這么念的。
課程改革是一件必須認真對待的事情,不能抱“錯了就推倒重來”的態度,其后果孩子承擔不起。但愿在今后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中,我們能更清楚自己應該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即將做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做好。
(責 編 阿 寧)
【對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四點反思】相關文章:
• 農村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理論基礎
•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實現途徑探析
• 美國幼兒園告訴孩子:懷疑一切
• 民族民間音樂與幼兒教育的融合
• 幼兒園語言集體活動的游戲化
• 談幼兒園的“盥洗室文化”
• 戶外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
• 幼兒園分享式社會實踐活動探討
• 幼兒園民間游戲的開發與實施
• 淺談幼兒園教師忌語
• 幼兒園如何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 如何開展幼兒園逃生演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