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音樂欣賞是幼兒園
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可是,在農村幼兒園,絕大部分的教師很少開展音樂欣賞活動,原因是很多教師認為音樂欣賞很難開展。開展好音樂欣賞活動,首先,要求教師一定要有正確的兒童藝術教育觀;其次,教師要了解幼兒藝術活動的特點。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 音樂欣賞活動 教學探索
藝術教育是美的教育,兒童天生喜歡美的事物,喜歡藝術。《指南》藝術領域提出“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音樂欣賞是幼兒園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可是,在農村幼兒園,大部分的教師很少開展音樂欣賞活動,原因是很多教師認為音樂欣賞比較“虛”,很難開展,所以,教師不敢也不愿組織音樂欣賞活動。那么,如何才能開展好音樂欣賞活動呢?
一、教師要了解幼兒,選擇適合幼兒的音樂作品
《指南》指出,教師“應該經常讓幼兒接觸適宜的、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豐富幼兒對藝術的感受和體驗”。幼兒是藝術教育活動的主體,因此教師在選擇藝術教育內容時必須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發展水平選擇既貼近幼兒生活、興趣愛好,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的音樂作品。當幼兒有了切身的體驗,他們才能產生表現的欲望。例如,小班的幼兒缺少欣賞經驗,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適合選擇一些簡短、形象鮮明的音樂作品進行欣賞。如歌曲《泥娃娃》旋律優美,歌詞有趣易記并且貼近幼兒的生活;歌曲《小燕子》旋律優美舒緩,歌詞形象生動;《搖籃曲》旋律柔美、節奏舒緩,與孩子的生活經驗一致,孩子容易形成共鳴。這些歌曲都非常適合小班幼兒欣賞。中班幼兒傾聽能力、感受能力、聽辨能力有所提高。此時教師可以選擇不同題材、風格鮮明、結構短小的歌曲、樂曲讓幼兒進行欣賞。如歌曲《茉莉花》《春天在哪里》,音樂《元宵樂》等。隨著音樂經驗的不斷豐富和積累,大班幼兒音樂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逐步提高,能夠感受和辨別較為復雜的音樂作品,用語言表達音樂感受的能力增強了,也能夠對音樂形象鮮明的同類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和歸類。因此,教師可以更多地選擇一些風格各異的優秀樂曲,如《四小天鵝舞曲》《天鵝湖》《水族館》《喜洋洋》等。
二、音樂欣賞活動必須以幼兒為主體
《指南》指出教師要“理解和尊重幼兒的興趣和獨特感受”,這就要求教師了解幼兒藝術活動的特點,更新藝術教育觀念,才能夠真正做到尊重兒童的藝術活動、理解兒童的藝術活動、進而支持兒童的藝術活動。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幼兒是欣賞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欣賞活動的引導者和支持者。教師在設計音樂欣賞教學活動時,會事先對音樂作品進行理解和分析,同時往往更多的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感受通過語言或者其他的途徑傳達給孩子。音樂的內涵是無限豐富的。同一首樂曲在不同的傾聽者心中所產生的體驗是不盡相同的。正如每一部文學作品在每一個閱讀者的心中都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由于生活經驗的不同,對于同一首音樂,成人與兒童的體驗會有很大的不同,每個孩子對藝術的理解和表現也各有不同教師要盡量不要把幼兒對音樂的想象力引導到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里面,束縛了幼兒對音樂的想象力,不能用自己的欣賞角度來替代孩子的欣賞眼光,要尊重孩子的欣賞情趣。以大班音樂欣賞《野蜂飛舞》為例,教師在幼兒第一次傾聽之前就告訴幼兒樂曲名稱,并告訴幼兒這首樂曲描寫了一群野蜂要飛過一片大海,在海上遇到了狂風暴雨的故事。接著第二遍欣賞時,教師又借助多媒體播放在大海上發生狂風暴雨船只損毀的可怖場景。這樣一來,當教師提問幼兒聽完這首音樂想到了什么時,幼兒的回答就只能是“緊張、可怕、恐怖”。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一步的走進教師對音樂的想象中,看不到幼兒對這首音樂的理解和想象。正如一位幼兒教育專家所說的:“《野蜂飛舞》這首世界名曲表現的并不只是一大群蜜蜂在到處飛舞,不要讓幼兒以后一聽到這首樂曲想到的只是一大群蜜蜂在飛舞。”又如,在音樂欣賞活動《水族館》中,教師引導幼兒分段欣賞音樂,欣賞完第一段音樂,很多幼兒說:“我覺得像小魚在游動。”于是老師就問:“為什么你們覺得是小魚在游動呢?你們可不可以跟著音樂用身體來表現一下?”雖然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在教師的活動設計之外,但教師并沒有把幼兒往自己的設計上引導,而是尊重幼兒對音樂的理解,順勢引導。
三、音樂欣賞活動應以聽覺為主線,多種手段、方法參與和滲透
音樂是聽覺藝術。日本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說:“學習音樂,最重要的是培養起孩子內心的感覺,這種感受聲音的感情和生命的能力,是在反復聽優秀作品的過程中逐步建立、提高、完善起來的。”因此音樂欣賞要以聽為基礎。在音樂欣賞的第一環節教師應該將音樂作品完整的呈獻給幼兒,先不告訴幼兒作品的名稱和種類,不借助輔助的圖片、視頻、故事等教具和方法,讓幼兒通過安靜傾聽音樂作品產生屬于自己的情感體驗。或許這時他還無法通過語言、動作等方法完整表達他的感受,但音樂一定會在他心里產生共鳴。例如,大班音樂欣賞《水族館》,在第一個活動環節中,教師只以一句話“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樂曲,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就讓幼兒完整傾聽音樂。讓幼兒對樂曲有一個初步的印象。聽完之后,教師提問:聽了這首音樂,有什么想說的?有什么感覺?很多幼兒說“有點怕”“有點恐怖”“很可怕”。教師又問:“你們在聽這首音樂時想到了什么呢?”幼兒搖搖頭。教師說:“我們再聽一遍音樂。待會兒再來告訴老師你有什么感覺,你想到了什么?”第二次聽完再提問時,幼兒體驗就更豐富了“我覺得這音樂聽著有些古怪”“我覺得像走在黑黑的地方”“我覺得身后好像有一條蛇”“我覺得好像小偷來了”“我覺得像在黑暗中爬樓梯”。“我覺得好像在森林里,有小動物在演奏樂器”。
音樂欣賞必須讓幼兒通過反復的傾聽才能形成較為完整的體驗,但是單一的傾聽會讓幼兒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渙散。對于幼兒來說音樂是比較抽象的,需要借助具體的語言、圖片、圖譜、視頻、
舞蹈、動作、游戲等手段幫助幼兒理解音樂形象、音樂風格。一定的輔助手段,將聽覺、視覺、感覺綜合運用可以幫助幼兒更好的感受、理解音樂作品。但是輔助手段的綜合運用一定要緊緊圍繞著引導幼兒積極的投入傾聽、感受音樂,表達對音樂的感覺,完善對音樂的體驗,這一目標服務的。例如,音樂欣賞課《撥弦》教師設計了一個游戲的環節讓幼兒聽音樂跟在灰太狼的身后走出森林,幼兒興奮、緊張的跟著灰太郎走,沉浸于游戲情境中反而忘記了音樂的存在。
總之,教師只有選取適合孩子的音樂,真正地把幼兒當成音樂欣賞活動的主體,以幼兒在活動中的情感體驗為中心,同時發揮教師作為活動支持者、引導者的作用,才能使幼兒在活動中感受音樂的美、理解音樂的美、表達音樂的美。
參考文獻:
[1]孔起英,華愛華.指南各領域要點解讀――藝術領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唐立英.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初探.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4).
【農村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教學探索】相關文章:
• 幼兒教師藝術教育研究
• 幼兒園感恩教育探討
• 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
• 傳承中華文化,推行幼兒園開展節日文化教育
• 幼兒園語言教育現狀與實施策略探析
• 學前教育音樂素養教育研究
• 幼兒園文化管理相關問題探討
• 沙畫藝術走進幼兒園
• 關于幼兒園課程建設在實踐中的思考
• 幼兒園托班區域活動初探
• 職高幼兒教育專業教學研究
• 論幼兒園小班常規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