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戲激趣,由“被動運動”轉化為“主動運動” 摒棄以往單調乏味的機械練習,把晨間戶外活動寓于有情節、有角色、有競賽的游戲之中,使其由“被動運動”轉化為“主動運動”。
(一)情景性游戲
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故事情景性場景。在場景中幼兒不知不覺地進入扮演的角色中,依賴著材料的支撐,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消除了緊張心理,從而主動、愉快地參與活動。如小班幼兒在玩“貓捉老鼠”的游戲中,讓幼兒扮演鼠寶寶,走過平衡板鋪成的小路,“賊頭賊腦”地在稻田偷吃,教師扮演的老貓突然“喵“的一聲,老鼠都嚇得跑回了家。當幼兒對某一事物充滿興趣時,他們就會從中學到很多東西,而這種學是積極地學、主動地學、快樂地學。
(二)競賽性游戲
合作競賽的形式較適合中大班的幼兒。晨間活動的形式比較自由,幼兒可以自由結伴進行比賽。如玩紙球,幼兒可以比一比誰投得最遠,誰夾球得跳最快等。這樣既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又能培養幼兒積極進取精神的和集體責任感、榮譽感。
(三)自選性游戲
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自己選擇喜愛的活動器材進行自由活動,在玩中發現器材的多種玩法,教師隨時關注并與幼兒共同捕捉設計他們感興趣的游戲。
二、精選內容,正確指導科學評價
(一)要正確選擇晨間戶外活動內容
內容的選擇是否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將直接影響活動的成效。例如,安排鉆爬區活動內容時,三月份,我們設計的游戲是“蝸牛搬家”:幼兒用頭頂球,在墊子上用手、膝著地爬行,并抱球鉆過山洞。四月份的游戲是“螞蟻運糧”:幼兒手撐墊子腳著地,然后側身鉆過“山洞”,把“糧食”運到家……這樣游戲強度逐漸增加,使幼兒更喜歡。又如,一些民間游戲,如滾鐵環、丟手絹、跳牛筋、踢毽子等,只需簡單的材料就可進行,不受人數的限制,同時讓幼兒擁有活動的選擇權,使晨間活動更為豐富。
教師還可以利用器材自編游戲。如中班的游戲“好玩的拼板”,我們就利用器材拼板,設置了開汽車、烏龜爬、小馬跳、頂帽子、過河、跳沙坑等游戲,既使幼兒不覺乏味,又增強了他們對晨間活動的興趣。同時,幼兒園的一些環境也可以成為鍛煉的載體,跳臺階、爬欄桿、走花壇……只要用心一定能挖掘到很多有趣的活動內容。
(二)教師要正確指導、科學評價
晨間活動中幼兒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在活動中教師要站在幼兒的立場,敏銳地觀察到幼兒隨時出現的探索興趣,鼓勵幼兒富有個性的創造行為。
1.教師要正確指導。教師可采用示范式指導、啟發式指導、發現式指導和參與式指導。如幼兒在平衡區中玩“過橋”的游戲,一個幼兒把圈放到平衡板上邊滾邊往前走,教師發現他創新的玩法,從室內搬來輔助材料,立即轉變角色,以“玩伴”的身份拿著輪胎滾球過橋。幼兒看到教師和他們一起玩,參與性更高了,“踩高蹺過橋”“跳繩過橋”……生成的運動項目層出不窮。
2.教師要科學評價。晨間活動的評價是長期、隨機的過程,活動的評價不僅需要及時,更需要有針對性。教師若能夠及時抓住他們的閃光點進行評價,對幼兒經常投以贊賞的目光,用欣賞的口吻夸獎幼兒,更好地促進幼兒良好品質的發展。比如,對輕松達到目標的幼兒,我們用肯定的語言鼓勵:“不錯,繼續努力”,并用行為暗示,讓幼兒在新的要求下嘗試新的方法。對需要努力費點勁能達到目標的幼兒則給予物質獎勵,并用語言鼓勵。對目標完成得非常好的幼兒,則把他們當榜樣,給其他幼兒做示范。所以,只有做好科學的評價,才可以讓晨間活動變得極具吸引力,成為幼兒最向往的地方。
三、材料趣味有層次,一物多玩,美觀有又實用
材料能直接影響到幼兒活動的質量。因此,我們根據幼兒的活動需要,不斷挖掘器械的最大教育潛能,制作了具有層次性、多用性、可替代性的體育器械。
(一)材料趣味,體現層次
我們應考慮幼兒的差異,注重投放層次性的器械。例如,玩“紙箱寶寶”的游戲,教師提供了不同大小的高低紙箱供幼兒自由選擇。小班幼兒看到大紙箱,一下就鉆了進去,還直嚷嚷:“鉆山洞嘍”;中班幼兒則躺在中等紙箱中側身滾;大班幼兒看到大紙箱便兩人甚至三人鉆進其中一起行進。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合適的器材進行鍛煉,通過由易到難的練習,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一物多玩,變形重組
為了激發幼兒積極思考,我們在研制中注意挖掘材料的多用性,使活動器械能體現一物多玩,變形重組。如我們利用輕紡市場的有利條件,用各色布貼縫成形象逼真的小袋鼠跳袋;用一塊長方形布,兩邊縫住,自制成了民間游戲中的旱船;用布編織成布條當作辮子或拔河用的繩子……這些由廢舊材料制成的材料,既美觀又實用,既有趣又安全,吸引著幼兒全身心投入。
四、保證時間,提高參與質量
要使幼兒達到晨間鍛煉的目的,必須使其達到一定的運動量。我們幼兒園以農村當地和周邊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居多,因為生活習慣的原因,幼兒來園的時間早晚不一。這樣一來,一部分幼兒晨間活動的時間就沒保障了,久而久之,使活動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幼兒園現有的戶外場地有限,分塑膠場地和水泥場地,但是由于沒有統籌的安排,導致水泥地經常是空著,而塑膠場地上擠滿了幼兒,幼兒活動空間也受到了限制,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一)家園溝通,形成合力
我們應與家長溝通,使幼兒養成按時來園的習慣。幼兒上幼兒園都是由家長接送,家長按時送孩子上學是關鍵。為此,我利用家訪和接送時間與家長溝通,讓幼兒從小養成守紀律的好習慣,從而保證活動質量。
(二)完善器械資源庫
我園定期在園門口展示階段性的運動項目及所需補充材料,讓家長及時了解近期幼兒運動發展情況,主動加入制作小型體育器械的行列,讓活動材料不斷更新。如小班一位家長發明了一種“彈力球”,他們用廢舊的長筒絲襪,在里面塞進一些彈力棉絮,打結后就做成的一種環保球,既可用來踢球又可以用來甩,還可以用來彈。幼兒園在不重復的基礎上建立資源庫,器材和場地的安排均由保教主任統籌制定各班輪流表。
【責編 張景賢】
【優化幼兒園晨間戶外活動的策略】相關文章:
• 幼兒園國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 幼兒教育中游戲教學開展策略
• 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策略
• 淺談幼兒園如何開展校園文化建設
• 《幼兒園管理》評介
• 淺談幼兒園游戲化教育實施重要性
• 高師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 淺析幼兒園雙語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
• 幼兒園活動區材料投放原則
• 讓孩子笑著進幼兒園
• 幼兒園大班快樂口風琴教學初探
• 幼兒園開展早期閱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