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一個月,就該送您的孩子去幼兒園了,可是在您轉身要離開的時候,孩子死死抓住你的衣服,哭鬧著不肯讓你走,或要和你一塊離開,而且這種情況通常會持續一周到一個月的時間不等。那么,即將送孩子去幼兒園的家長該怎么預防這種情況、該怎樣讓孩子笑著進幼兒園呢?
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當他面對全新的環境時會產生焦慮、恐懼等情緒反應,并在人際適應、環境認同等方面產生新的認識。年幼的孩子突然離開熟悉的環境、親人來到幼兒園,會出現情緒的不穩定,如哭鬧、不吃飯、不睡覺或沉默不語。
幼兒身心發展水平決定了幼兒的適應水平,剛入園的孩子年齡小,平均年齡都在2-3歲,身體機能的發育還不完善,使得他們對周圍環境的認知能力、適應能力都比較差。所以幼兒在剛入園時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入園適應問題?傮w看來,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焦躁不安型:這類幼兒情緒極為不安,與親人分離的恐懼和對陌生環境的不安全感一直伴隨著他,從早到晚哭鬧不止,常為了一點小事情大鬧不止,甚至表現出破壞性行為,以表現自己對與親人分離的不滿,發泄怨恨。
針對這種類型的孩子,家長可以事先領孩子參觀學校、熟悉環境。領孩子認一認教室上的班級門牌,進入教室看看班級的布置,讓他說說這里和家里的布置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利用孩子對幼兒園的好奇心理轉移他對家的留戀心理。摸摸桌子,坐坐椅子,讓他知道這就是他以后要學習的地方。家長也可以站在講臺上模擬老師上課的情景,讓孩子知道這就是以后他要面對的情形。在開學前后,邀請班上其他幼兒到家里玩,一方面幫助幼兒結識新朋友,和新伙伴開始建立良好互信的關系;另一方面可以逐漸轉移孩子的依賴重心,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2、沉默孤僻型:這類幼兒多是內向的孩子,以沉默表現出和親人分離的無奈,對周圍的環境或游戲不感興趣,獨立于群體之外,不合群。
對于這種類型的孩子,家長可以首先從培養孩子待人接物的態度著手,例如:帶他去有小孩的親戚或同事家里,讓他學會與他人友好和睦地相處,包括見面能主動地和長輩、同輩的小孩問好。和小朋友玩耍時能夠分享玩具,不與小伙伴搶玩具,會向對方說出自己的想法;學會主動接近老師,主動與老師交流,從與家長交流開始。例如,家長可以每天在接孩子的路上,主動詢問孩子在幼兒園的趣事,慢慢讓孩子習慣把每天幼兒園里發生的有趣的事情主動地說給家長聽,表達自己的看法,培養孩子主動與成人交流的習慣,進而在幼兒園里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遇到困難時敢于向老師請教。此外,家長還要善于發現這類孩子的優點,并經常給予表揚,以此來激勵孩子對自己嚴格要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3、生活環節不適型:這類幼兒在家中大多是溺愛包庇型,在家中吃飯、睡覺、人廁等都有專人守護,而在幼兒園都要自己動手,因此會在這些生活環節中表現出不適。
針對這一類型的孩子,家長應該培養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習慣,逐漸減少其由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顧。在生活起居上,讓孩子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睡覺前要整理好自己的書包;飲食上要督促孩子不挑食、進餐不拖拉;衛生習慣上注意要讓孩子餐前便后洗手;勞動習慣上,要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孩子進入幼兒園,首先要遵守幼兒園的常規要求,這也是幼兒不適應的主要地方,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在家中通過游戲活動來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如通過游戲“我在幼兒園”,模擬幼兒園中發生的事情,家長和幼兒一起應對,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只要家長做個有心人,你們的孩子一定會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的。
【讓孩子笑著進幼兒園】相關文章:
• 美國斯坦福幼兒園規則教育一瞥
• 談幼兒園音樂欣賞
• 當寶寶帶回了幼兒園的東西
• 幼兒園的小朋友都不和我玩了
• 學前教育專業朗讀訓練課程目標構建
• 在幼兒園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
• 研究幼兒園思想政治工作現狀及對策
•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研究
• 幼兒園的定位思考
• 農村幼教 如何發揮公辦幼兒園示范作用
• 信息化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探討
• 幼兒園情感教育構建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