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班級環境是班級課程的一部分,在創設班級環境時,要考慮它的教育性、有效性。因此,幼兒園環境的創設應該注重環境與幼兒的互動,讓環境“活”起來,成為幼兒園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關鍵詞]班級環境 幼兒因教育 教育策略
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環境是一種“隱性課程”,是一種教育策略。能為幼兒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那么,什么樣的環境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該如何進行班級環境的布置,發揮環境的教育價值?目前,許多幼兒園的環境創設特別是班級主題墻飾環境的創設。仍存在著許多的問題。
問題一:許多教師認為,環境布置是成人的事,與孩子無關,因此,就存在著從環境的策劃到設計基本都是由教師完成,教師動手動腦多、幼兒動手動腦少,墻面環境創設在內容上過多重視作品的精致、漂亮、完整,而幼兒只是環境的欣賞者,而不是參與者。這樣的環境,如曇花一現,幼兒在感到新鮮之后的不久就熟視無睹了。
問題二:大多數幼兒園都是在開學初就要求教師們將環境進行整理、創設,而這個時候幼兒還未入園。這樣必定造成教師會過多包攬整個過程,留給幼兒的空間是少之又少,即使教師有意識地利用幼兒的作品作為班級環境創設的一種素材參與創設,可由于幼兒只是被動地呈現作品,所以常會出現幼兒對自己的作品內容模糊不清,對同伴的作品不甚了解的現象。
問題三:有些墻面是教師花了許多心思精心布置的。如果定期更換,教師不但感覺舍不得,也很難有精力不停地更換,于是,有的“經典”墻飾整個學期都很少變動甚至沒有變化,既固定的多、變化的少。
綜上所述,有些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大都還是從教師的設想和愿望出發的,很少去考慮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幼兒的參與度不高,對環境的興趣也不會高,因而這樣的環境失去了應有的影響和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對班級環境的布置進行了一次“改革”,在實施班級環境共建時,邀請孩子們參與到環境布置的工作中來,設法激發他們在參與過程中的創作熱情和思維火花,利用各種有利的因素將環境創設成富有個性的、低碳的、溫馨優美的家的樂園。這樣的的環境深深吸引了孩子們。班級里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塊版面都傳遞著快樂和知識,他們盡情地與環境互動,享受著環境帶來的快樂。
一、人人參與巧設計,個性裝扮顯特色
我們在進行班級環境內容整體規劃時,首先向孩子們傳遞信息,及時把我們的創意與構思告訴他們,讓他們明白自己將承擔怎樣的任務。比如,教室門口的走廊,很小巧、有整體感,如果將這里設計成一棵連著走廊與吊頂的大樹一定是再合適不過了,我們一起商討怎樣分工,老師負責制作拐角與頂部的樹干,一部分孩子負責用手工紙折大小不一的樹葉。一部分孩子負責在這些樹葉后面粘貼雙面膠,很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棵立體感很強的“參天大樹”矗立在了拐角處,茂密的“樹葉”掛滿了“樹梢”,孩子們開心極了,他們三五成群地圍著大樹,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了起來:“瞧,這棵大樹真漂亮,上面有那么多的樹葉!一這么漂亮的大樹,小鳥看見了一定會來做窩的!”“對,我們應該做一只小鳥!”于是,我們一起商討小鳥該用什么做,有的孩子說得有羽毛,有的孩子說烏身體應該是圓的。得用圓形的東西來做,在他們的提議下,我們一起用收集的廢塑料簍和蘆葦草做成了鳥窩,用塑料瓶和鍵子、包裝紙做成了小鳥,還特地做了一只漂亮的鳥媽媽,烏窩里兩只可愛的鳥寶寶張大嘴巴“嗷嗷待哺”。鳥媽媽夾著小蟲急急地往家趕,富有情境的裝扮使得原本平常的走廊立即生動、形象起來,孩子們驚奇地看到他們的想象成真了。高興得歡呼雀躍起來。
二、廢舊材料成主角。打造低碳化校園
觀察孩子們的喜好,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最喜歡的,駐足次數最多的是班上的主題墻,那在我們看來并是太美的,都是一些廢舊材料制作出來的墻面卻像是有著無窮奧秘似地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力,每次下課,他們總是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欣賞著、談論著,樂在其中。原來。成人看不上眼的廢舊物品,卻是孩子們眼中的“寶”。因此,包裝帶、蛋糕盤、點心盒、飲料瓶等本應扔到垃圾筒里的物品就全成了搶手的“寶貝”。
我們利用手工活動,和孩子們一起“泡”在廢物堆中尋找創作的靈感:這個包裝盒樣子獨特。裝飾一下就變成了一只色彩鮮艷、造型獨特的小鳥;那個卷紙筒挺像蝴蝶的身體的,用包裝紙做上翅膀就成了漂亮、可愛的蝴蝶……一個個奇思妙想就這樣應運而生了,他們對這些佳作可在意了,拉著爸爸媽媽的手,指著這些稀奇古怪的作品,得意地說:“看我做的蝴蝶,它是用卷紙筒做的,厲害吧!”“以后家里的瓶子別扔了,它們的作用可大了,能做好多好玩的東西呢!”這些廢舊物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但節約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它讓孩子們體驗到了自由表達與創造的樂趣,增強了他們的動手操作的興趣與自信。
三、大人小人齊參與。共創美好樂家園
家長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最佳合作伙伴,我們邀請家長一起策劃和準備,一起收集區域活動里所需的物品,家長們帶著孩子,為植物角種上了蔥、蒜、土豆、秧草等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的植物;在動物角飼養了泥鰍、魚、雞、鴨、兔等;在“娃娃家”投入了家里用完的洗發精、沐浴乳、洗面奶、護膚品等空瓶;而職業是醫生的家長則為角色游戲“醫院”的創設出力不少,不但帶來了許多一次性醫療用品,還親自為孩子們作示范,其他的家長又從家中搜集各種空藥盒、藥瓶,豐富了“醫院”的操作材料,為孩子們充分活動提供了保障。我們還將整理和保護物品的任務下放給孩子們,孩子們的熱情可高了,主動的和家長們一起將這些物品進行歸類,放到活動區域,并且每天離園前進行整理。節假日時,動植物沒人照顧,家長會和孩子一起將它們搬回家照看;“娃娃家”、“醫院”的材料壞了、少了。家長孩子們會很自然的去修理、補充,就像料理自己的家一樣。我們真是既省心又開心!這樣做不僅能給幼兒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欲望,而且能發展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真正讓環境成為了教育的有效手段。
陳鶴琴先生說過:“怎樣的環境,得到怎樣的印象”。通過不斷摸索、思考,我們懂得了如何有效地布置幼兒園的環境。讓環境追隨幼兒,使環境會“說話”,成為孩子們學習的好伙伴,促進幼兒的身心更全面、和諧的發展。
【談幼兒園班級環境的布置】相關文章:
• 幼兒園繪本閱讀教學意義及策略
• 岷縣幼兒園幼兒性教育狀況調查報告
• 淺談幼兒園武術教育
•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
• 淺談幼兒園舞蹈教學研究
• 學前教育類樂理教學創新探索
• 對幼兒園財務管理的思考
• 探究幼兒園舞蹈創編的藝術
• 教學環境在幼兒園教育的意義
• 淺析培養幼兒園嬰班教師途徑
• 小議幼兒教師情感素質培養
• 幼兒教育實踐論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