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的一種自由選擇、自由探索、自由操作擺弄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幼兒通過持續不斷地實踐與環境相互作用,培養自我選擇、自我發展的能力。教師著眼于幼兒的主動學習,充分信任幼兒,并竭力為幼兒主動學習創造出所需的環境和條件。因此,教師有效的指導方法是:教師應關注幼兒學習過程;學會細心觀察幼兒,根據幼兒個體不同的發展需要選用適宜的指導策略。
一、細心觀察是教師有效指導的主要依據
細心觀察是了解和理解幼兒的第一步。觀察幼兒與材料、與同伴、與老師互動的情況,能激發幼兒的思維,引導他們更充分地與材料進行有效互動,更好地與同伴、老師互動,在寬松、自主的游戲中直接獲得感性經驗。可以說,細心觀察是發展型指導的基礎,為教師的有效指導提供主要依據。
(一)教師觀察的主要內容
幼兒的游戲行為是幼兒發展水平的重要反映,幼兒的諸多特點都會在操作活動中真實而充分地表現出來。所以,幼兒的任何游戲行為都是教師觀察的內容。一般而言,在幼兒區域活動中,教師應重點觀察幼兒以下方面的游戲行為。
(二)觀察幼兒興趣和行為表現
幼兒是否會主動參與區域活動;幼兒在某個區域活動持續的時間;幼兒經常選擇玩哪個區域,最喜歡哪些區域的游戲材料;幼兒對游戲材料以及游戲成果的愛護情況等。
(三)觀察幼兒學習特點和個性特征
區域活動目的性、計劃性如何;區域活動空間、環境、材料等方面的運用是否合適;材料的提供與使用是否符合年齡特征和教學內容的需要;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是否能積極思考,有效地與材料、同伴、教師互動;幼兒在游戲中創造性表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怎樣;幼兒常選擇哪些游戲合作伙伴;用什么方式與同伴交往;幼兒對自己與他人活動的評價水平等。
(四)觀察幼兒的操作記錄
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特別是科學區和數學區操作中探索出新的發現,是幼兒經過自己反復操作獲得的經驗?,把它及時記錄下來,不僅幫助幼兒學會如何記錄自己的發現,學習更多的學習方法和記錄方法,還能客觀地把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和情緒體驗用自己的表達方式進行記錄,為幼兒以后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如大班科學區—有趣的泡泡,引導幼兒制作各種吹泡泡工具,探索吹泡泡的多種方法,如:連環泡、雙胞胎泡泡、泡中泡……,幼兒用簡單的圖形記號進行記錄,教師觀察幼兒的記錄情況(材料、體驗等),能為下次進區幼兒的操作帶來經驗的鋪墊,引導后進區的孩子根據記錄調整自己的活動,使區域活動有了經驗的延續性和挑戰性,同時也為教師對幼兒區域活動的整個情況有了更深刻和更客觀的了解,特別是了解幼兒自我評價能力。
二、適時介入是教師有效指導的基本策略
教師如何介入區域活動會增強幼兒的興趣,提升幼兒操作過程中經驗的積累、知識的遷移;如何介入會消除幼兒的熱情,干擾幼兒的操作進展,這完全取決于教師對活動的觀察與思考,以及在此基礎上判斷、把握介入方式。
(一)自然式介入
幼兒依據已形成的游戲習慣,自己進入活動區進行游戲,在游戲中遇到困難、挫折,即將放棄游戲時,教師以同伴、朋友身份自然介入,和幼兒一起面對困難,共同探討解決方法,堅持游戲。
(二)目標式介入
當新區域、新材料投放或游戲有新要求時,為激發幼兒游戲興趣、遷移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等,教師帶著這樣較為明確的目的和要求的情況下介入,引導幼兒制訂游戲規則,討論游戲材料的玩法等。
(三)角色式介入
當幼兒有要教師參與的需要和教師認為有指導的必要時,由幼兒邀請教師作為游戲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師自己扮演一個角色進入幼兒游戲,通過教師與幼兒、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起著指導幼兒游戲的作用。
(四)身份式介入
當幼兒在游戲中出現嚴重的違反規則反攻擊性行為時,教師則以現實的身份直接進入游戲,對幼兒的行為進行直接干預,這種介入方式不宜過多,容易破壞幼兒游戲氣氛。
三、巧妙引導是教師有效指導的重要途徑
區域活動是幼兒自由學習、自主探索的操作活動,在活動中幼兒是快樂的、自由的,但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的指導。相反,教師的巧妙引導在幼兒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教師有效指導的重要途徑。
(一)間接引導為主
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教師并不是教授者、命令者,而是幼兒區域材料的提供者,是幼兒活動的觀察者、支持者與引導者,在指導幼兒活動時,應以間接引導為主。
A、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區域活動作為幼兒園課程的有益補充(集中教育的延伸)、幼兒自主游戲的重要場所,教師應善于利用各種機會,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充實幼兒的學習內容,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同時,教師也要充分發揮家庭與社區的教育優勢,共同豐富幼兒的各種知識經驗。如益智區“馬路上的車輛”,家長事先帶幼兒觀察馬路上都有哪些車輛?是什么形狀的?它們有什么不同?教師再通過集中活動認識車輛、分類等,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操作起來就得心應手。
B、創設良好的活動環境。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活動時間、空間以及活動材料,創設一個能吸引幼兒參與活動并蘊含教育目標的活動環境。如,動靜分開;封閉性與開放性結合,封閉的:材料較多,活動空間較大;開放的:材料少,活動空間有限;空間拓展(走廊及班與班的公共部分場地、三維空間的利用)等。活動材料生動有趣、經濟實用等等。
C、遵循幼兒的活動規律。幼兒區域活動具有年齡特點,教師對活動的指導也跟隨幼兒的身心發展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如,小班幼兒區域活動處于萌芽期,中班處于高峰期,大班處于高水平期。因此,教師在小班應多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運用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材料等吸引幼兒積極參與,如,生活區的喂娃娃吃飯、包餃子等;在中班應盡量多提供自主性較多的區域,并對幼兒多方面巧妙引導,推進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如,數學區的我家住幾樓?;語言區圖字匹配的
兒歌等;而大班應適當減少幼兒的自主活動時間,為幼兒的區域活動多提供思考、解決問題的機會和條件,如數學區的貝殼棋、走迷宮;語言區的桌面教具續編故事、仿編
兒歌等。
D、根據活動的主要特點。盡管各個區域都有其相同點,但仍有自己各具特色的不同點。因此,教師對各種區域的指導應考慮每類活動的不同特點,以此為依據巧妙引導。如,娃娃家和建構區雖然都是幼兒通過想象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生活,但娃娃家中幼兒是通過扮演角色,反映周圍生活中人們的社會活動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關系,而建構區則是通過一些建構材料來構造各種物體,反映他們對周圍生活中物體的造型等的印象,因此,兩類區域在場地布置、材料提供、豐富生活以及具體的指導策略上都會有所不同。又如,娃娃家與表演區都是要扮演角色,但是娃娃家扮演是生活中的角色,而表演區扮演的是文學作品中的角色,二者的指導過程與方法策略必然會有所不同。
(二)直接引導為輔。當教師發現極好的教育契機時,可以直接點撥給幼兒以建議和幫助。如:大班科學區“睡蓮花開”,教師適時遞過一張圖畫紙:“看看圖畫紙折成的睡蓮會怎樣?”……在這種非常自然的狀態中,教師的建議,能使幼兒更好地表現自己的天性,獲得更多的知識體驗。但這種指導必須以不影響幼兒游戲為基本條件。
當幼兒缺乏將自己活動和別人的活動聯系在一起的經驗時,教師可直接建議,讓幼兒體驗自己的創作成果與他人活動相結合后的快樂,從而提升自我。如:巧手區幼兒用廢舊材料制作好的服裝,可以讓表演區的幼兒穿上來個時裝表演。
當幼兒在活動中有所求助時,教師也需要給予明顯的幫助和指導,讓幼兒感覺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和重視。
參與文獻:
[1]《幼兒園區域活動有效性研究》實施方案,顧山中心幼兒課題組(2006、12);
[2]王莉莉.淺談區域活動中有效轉變教師的指導策略[J].江蘇省常州市戚機廠幼兒園.
[3]李建君.區角小視覺[M].少年兒童出版社.
[4]徐萍.幼兒區角活動[M].福建人民出版社.
【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有效指導】相關文章:
• 幼兒園災難教育須落到實處
• 親子活動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應用
• 幼兒園游戲化教學之我見
• 幼兒園教師師德培訓探索
• 試論幼兒園音樂教學實踐策略
• 再論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
• 公、民辦幼兒園協調發展的研究
• 讓幼兒園成為孩子們的心靈家園
• 倫理:幼兒園管理的新視角
• 對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幾點思考
• 淺議幼兒園國畫教學
• 淺談幼兒園韻律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