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民具有很強的環境意識,這與其持續、系統的環境教育分不開。日本在幼兒教育階段開展了多樣的環境教育實踐活動,在課程編制、幼小銜接、家園合作等方面形成了豐富的教育經驗,這對我國幼兒園開展環境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日本幼兒園環境教育的相關政策與發展
(一)日本學校環境教育的相關政策
2004年為了更有效地推進環境教育的開展和提高國民環境保護的熱情,日本政府制定并頒布通過了《環境保護欲望的增進及環境教育推進的基本方針》。該基本方針明確指出環境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能夠正確認識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能自覺付諸行動,主動參與到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當中的人才。”并且在該方針中提出了幼兒期的學習目標與內容。從2005年起,日本開展了“聯合國可持續開發十年教育(ESD)”活動,從環境、經濟和社會、學校綜合推進環保教育,并于2006年制訂了《我國推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的實施計劃》,提出了ESD的目標、日本國內重點推進的領域、實施的方針及策略。在2006年修改的《教育基本法》中,將“樹立尊重生命、愛護自然、為環保做出貢獻的態度”定為教育的目標之一。2007年6月修改《學校教育法》,該法規定:推進校內外的自然體驗活動,培養學生尊重生命與自然的精神,為環保做貢獻的態度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目標之一。2012年10月1日日本正式頒布了《環境教育促進法》,此法由2003年頒布的《有關增進環保意愿以及推進環保教育的法律》修改而來,強調充分調動各個社會主體合作,用環境教育開展環境保護。
(二)日本幼兒園環境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2000年日本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要領》中的環境領域主要著眼于培養幼兒認識大自然與各種社會現象的積極態度以及幼兒在環境中生活的能力。2014年由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制定了教師的指導資料《環境教育指導資料(幼兒園、小學)篇》(以下簡稱《指導資料》),根據環境教育的推進的動態,具體介紹了幼兒園和小學環境教育指導要點和注意點以及實踐事例。其中明確指出,在幼兒園“體驗”是幼兒游戲、學習的基礎,在環境教育的體驗中應該培養孩子:1.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心;2.對身邊環境的好奇心;3.將周邊環境融入自己生活、游戲中的能力。
二、日本幼兒園環境教育的開展
日本幼兒園有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實踐經驗,在開展環境教育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樣化的體驗活動
日本幼兒園環境教育主要是以直接、具體的體驗活動為教育方式。《指導資料》指出,社會化迅速的發展導致孩子們擁有自然體驗的機會越來越少。在幼兒期,體驗是幼兒游戲、學習和生活的基礎,關注知識的實踐化,有利于提高幼兒的感性認識以及對周圍事物的興趣。所以相比小學、中學的環境教育活動,幼兒更多的是通過身體(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直接、具體的接觸來理解自然對未來人類生活的意義并為可持續的環境保護和環境教育奠定學習的基礎。日本幼兒的體驗活動是多樣化的。如動物的體驗,具體指觀察、飼養小動物等;植物的體驗,包括觀察、栽種水稻、蔬菜、水果等;物理的體驗,包括用水桶來體驗水的重量等;地質的體驗,包括玩沙、玩泥體驗沙、泥的性質等。還有包括日常生活的體驗,散步、食物及各種各樣的儀式活動。
(二)環境教育課程的編制
《指導資料》指出,在進行課程編制時要以幼兒的經驗為基礎,充分利用和改善園內外環境及設施,強調制定短期和長期的課程計劃。
1.以幼兒的經驗為基礎。《指導資料》指出,在進行環境教育時要以環境領域為中心,其他領域推進開展綜合性環境教育實踐及進行相應的指導。在進行課程編制時,要以幼兒的經驗為基礎。幼兒的經驗準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自然體驗經驗。(2)對身邊環境有興趣和好奇心。(3)和老師、朋友有一起共享生活的經驗。
2.利用和改善園內外環境以提供環境教育的機會與素材。《指導資料》指出,改善幼兒園環境有利于拉近幼兒與環境的關系。園內外各種各樣的事物都可以當作教材,最重要的是沿著幼兒的認知和發現去獨創教材,并且在與環境接觸的過程中,要確保幼兒與環境的關系進一步加深。日本幼兒園主要采取兩種方法:一種是“為幼兒帶來自然”,二是“走出去接觸自然”。園內的花草樹木、水、食物、電、紙、垃圾等都可以當作教材滲透到環境教育中。并且幼兒園內很多設施依自然環境而設,如依大樹而建的幼兒園、特意堆起來的小山坡等。另外,幼兒園也會提供很多讓幼兒接觸自然的機會,如郊游活動,各種各樣的儀式、行事活動、離入園、午飯、散步等活動。
3.制定長短期課程計劃。《指導資料》指出,為了推進環境教育,會根據地區和幼兒園實際制定長短期課程指導計劃。從長期視角制定的是年度方案,如種植水稻的實踐,就是通過開展一年與水稻有關知識、技能的多樣體驗活動,加深對種植水稻有關的認識;短期視角主要是制定周、日方案,強調要從幼兒身邊的環境、認識和發現中探討如何引導幼兒發展并形成相應的環境教育課題,通過不斷的實踐、評價、反思,開展更加豐富的活動。
(三)關注環境教育的幼小銜接
對于合作推進環境教育的方法,《指導資料》明確指出“有必要根據幼兒園、小學、初中各階段的培養目標,結合孩子的成長規律來逐漸推進環境教育,實施時有必要考慮到各階段的連貫性”。比如,在2008年,日本板橋區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人格形成及可持續社會人才培養目標,制定了板橋區幼、小、中學一貫式環境教育課程,形成了幼兒園、中小學不同階段掌握環境教育的素質、能力、態度的系統。4~5歲幼兒和小學一、二年級屬感受的前期,三、四年級屬感受的后期,五、六年級及初中一年級屬認識和問題的把握期,初中二、三年級屬評價和意志決定期。其中,4~5歲幼兒主要的是培養其對大自然的感性,而小學一、二年級主要是培養其對大自然的認知。另外,幼兒期的體驗活動是在生活和游戲中,以自我興趣和關注為基礎,逐漸加深對周圍的環境關系、人或事物之間關系的認識,來豐富自己的情緒,增進對事物探索的欲望。這種具體體驗的學習模式對小學,尤其對低年級學生的環境教育也很重要,幼兒園在生活和游戲進行環境教育的模式可以給小學教育的學習提供參考和指導。日本幼兒園會提供幼兒和小學生之間交流的機會,或者提供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意見交換和聯合研修的平臺,加深對各自教育和學習方式的理解,重視彼此之間信息的積極交換和共享。
(四)家長、社區及地域的積極參與與支援
《指?ё柿稀分賦觶?幼兒期的生活經驗以家庭為基礎逐步向社區和社會擴散,家庭或地區的積累的生活經驗可以豐富幼兒園環境教育。因此,幼兒期推進環境教育時,家長的理解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幼兒園會通過參觀、信訪等方式告知家長開展的活動及傳播環境教育宗旨。在開展環境教育時,日本社區、地域都會有一些支援活動。比如非營利性組織NPO可以為幼兒園提供環境教育的服務,當地政府、團體、俱樂部等也會提供相應的支援。
(五)注重提升教師和保育員的環境教育素質
在環境教育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日本的觀念里,教師和保育員在孩子與環境接觸過程中可以品嘗成長的感動,他們既是幼兒共享信息的伙伴,也是幼兒認識環境的指導者。因此,首先教師和保育員應該具有對自然的感性認識,只有對自然環境感到興奮、好奇,這樣才能與幼兒產生共鳴。其次,教師和保育員要有“發現的眼睛”,各種幼兒感到好奇的事物,經過篩選都可以用來進行環境教育。比如在日本兵庫縣某幼兒園,夏天中班的幼兒在做完游戲后,教師對孩子們說:“在幼兒園中尋找涼爽的休息場所吧!”孩子們找到了各種各樣的涼爽休息場所,像樹蔭、石頭隧道里,教師就順勢提問“為什么這里涼爽啊”。然后引導孩子去發現茂密的樹葉、長長的樹枝等。最后,教師要有設計與實施環境教育的能力。能夠根據幼兒的體驗,制定出環境教育的重點目標和指導計劃,并把主題與目標契合,與全體職工進行指導計劃定位,構筑整個活動實施的體制。
【日本幼兒園的環境教育】相關文章:
• 倫理:幼兒園管理的新視角
• 幼兒園大班品德教育之我見
• 淺談幼兒園的趣味數學
• 淺談幼兒園美術教學
• 我也要上幼兒園
• 從幼兒園管理視角下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問題
• 幼兒園球類游戲輔助材料的運用
• 幼兒教育空間室內環境設計研究
• 幼兒園如何有效地開展親子制作活動
• 幼兒園游戲材料投放的研究
• 幼兒園數學角的創設與指導
• 四葉草之家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