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戲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活動,符合其身心發展的特點。幼兒天生愛玩、愛動的個性造成其注意力無法長久集中。將游戲引入幼兒園生活中,寓教于樂,可以鍛煉幼兒的精神品質,促進其身心健康的發展。隨著人們對游戲認識的不斷深入,其在幼兒發展中所起到的獨特價值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肯定。如今,游戲已與幼兒園教學緊密相連,并深深地融入到幼兒園的文化建設中去。故如何把游戲更好的納入幼兒的活動中,融入幼兒園文化建設中將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游戲 幼兒園 價值 教育 文化建設
《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通過游戲可以鍛煉幼兒的精神品質,培養幼兒的興趣愛好,促進其身心健康的發展。目前游戲作為一種引導幼兒教育的方式,正越來越受到我國幼教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重視。最初,游戲作為一種社會生活現象,體現著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隨著人們對游戲認識的不斷深入,其在幼兒發展中所起到的獨特價值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肯定。如今,游戲已與幼兒園教學緊密相連,并深深地融入到幼兒園的文化建設中去。
一、幼兒園游戲與教學關系
劉焱教授說過:“當游戲接觸教育時,首先面臨的不是在操作層面上如何具體地去指導兒童游戲的問題,而是必須從理論上說明這些本質上自由自發的活動與教育目的之間的關系,以及它與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關系。” 故我們不得不對游戲與幼兒園教學、課程的關系進行思考。
首先,幼兒園游戲與教學應互為補充,共同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由于幼兒群體的特殊性,幼兒園游戲在為幼兒產生歡樂的同時也承擔著教育任務。作為對幼兒自身潛能開發的一種活動,不論是游戲還是教學,都伴隨著幼兒的成長,并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其次,在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過程中,幼兒園游戲與教學應有機整合,互為補充。目前在幼兒園中主要通過游戲教學化和教學游戲化兩種方式來進行游戲與課程兩者的融合。游戲教學化是指在幼兒自主地決定游戲方式的前提下,幼教老師應注意發現游戲中的教育契機,通過對幼兒游戲行為的觀察,了解其認知經驗、個性特征以及社會交際等情況,以此為依據,因材施教,參與幼兒教學中不同角色的扮演與轉變,促進兒童的發展。由于教學與游戲兩者互為補充,通過將其有機結合,提高了幼兒園的游戲文化氛圍,使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收獲成功的快樂,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游戲水平的提高并促進了自身的發展。教學游戲化是指在幼教老師組織幼兒學習的過程中,采取游戲的手段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增強其活動的參與度,改變過去那種教條式的教學方式。并借助幼兒好玩的特性,在游戲教學中形成良性互動。
最后, 幼兒游戲在作為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的同時,還應成為教學的內容。由于幼兒群體天生好玩的特性,在幼兒園中游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帶動幼兒的積極性的同時,也有助于傳授知識技能。然而,幼兒容易對這種披著游戲外衣的教學活動產生“厭惡”,以致在幼兒園內出現那種“老師的游戲結束了,我們去玩我們自己的游戲吧”的無奈。故我主張將游戲看作是存在于幼兒園中帶著“內容”與“手段”雙重身份的活動形式。只有我們每一個幼教人員將游戲看作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活動形式,才能真正滿足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需要。使其在作為幼兒園教學手段的同時,也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展,使幼兒培養興趣愛好的同時,在身心各方面得到提高。
二、幼兒園游戲與文化建設
1.幼兒園游戲種類
按教育作用,幼兒園游戲主要分為兩類,分別為創造性游戲和規則性游戲。兩類游戲所包含的內容有所不同,具體見表1。創造性游戲涉及角色扮演、表演及區域性活動等,規則性游戲則涉及智力猜題、樂譜辨識及相關的體育娛樂游戲。通過對游戲進行分類,幼教老師能更好地將這兩類游戲交叉組織,運用于幼兒教學當中,從而豐富幼兒園的文化建設。
表1 幼兒園游戲種類
創造性游戲 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活動區活動
規則性游戲 智力游戲,體育游戲,
音樂游戲,手指游戲
創造性游戲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角色扮演和表演游戲。角色扮演類似日式Cosplay,幼兒充當事先設計的角色,運用相關道具,置身于設計的游戲環境中來進行情節演練。表演游戲類似于舞臺劇,幼兒通過肢體語言、面部表情、聲音創造性地將將自己所充當的舞臺角色演繹出來。
規則性游戲不像創作性游戲那樣天馬行空,通常伴有規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智力游戲和體育游戲。在智利游戲中,幼兒需要運用大腦,按照規則完成探索謎題等智力活動。在體育游戲中,以競賽為目的,引導幼兒完成走、跑、跳、投、鉆、爬、攀登、平衡等基本動作,從而增強幼兒的體質。
2.幼兒園游戲與文化建設的融合
將游戲與幼兒園文化建設相融合首先應從營造良好的游戲環境入手。幼教老師每日需要預留一些時間給幼兒用于游戲,讓幼兒在趣味性游戲的過程中學會知識,品嘗游戲成功所帶來的快樂,從而鍛煉幼兒的精神氣質,使其對自己充滿自信。目前全國大部分幼兒園“大班”現象較為突出,幼兒園呈現“飽和”狀態。為了避免幼兒在群體游戲中出現碰撞、摔倒,幼教老師在幼兒管理中往往采取選擇性游戲的方式,即組織小部分幼兒進行游戲活動。這種管理方式造成了大部分幼兒無事可干,降低了游戲效率,使游戲時間產生巨大浪費。面對這種“幼兒閑置”現象,幼教老師應靈活運用管理方法,可以在進行游戲之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通過肢體語言進行游戲活動技能的示范,使部分幼兒對游戲的規則和玩法心領神會,并引導這些學會游戲的幼兒加入其它幼兒當中,產生群體效應。通過幼兒之間的互幫互助,最終使所有幼兒都學會游戲方法,增強游戲的參與度,使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游戲,大大增加了每個幼兒的游戲時間。
其次,幼教老師在幼兒園文化建設中應扮演引導者、支持者以及合作者的身份。通過對幼兒游戲行為的觀察,了解其認知經驗、個性特征以及社會交際等情況,以此為依據,因材施教,參與幼兒教學中不同角色的扮演與轉變。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往往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其在游戲中的話語及肢體語言可以直觀地向幼教老師傳遞其對游戲是否感興趣,避免設計的一些游戲超出幼兒的年齡范疇和實際水平。“幼兒是活動的主體”,當幼兒遭遇困難時,幼教老師要耐著性子,采取開導,支持的方式,幫助其渡過逆境。在進行一些創造性游戲中,幼教老師可以通過演繹其中的角色參與“共樂”,例如
音樂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幼教老師可以參與老狼的扮演,通過惟妙惟肖地演繹老狼的肢體語言和聲音激起幼兒游戲的興趣,提高孩子們的參與熱情,使游戲效果大大提升。
最后,要參照幼兒不同年齡特點所表現的特征進行游戲活動的設計,從而豐富幼兒園的文化活動。目前,“大班現象”造成幼兒園中不同班級幼兒之間年齡差較大,故在游戲過程中幼教老師要考慮其年齡特點,合理設置游戲,通過對游戲進行創意、發展,不斷提高要求和難度的方式引導本班幼兒進行游戲。在進行游戲設置應考慮大班與小班的差異。例如游戲《棒棒糖》,在小班進行這個游戲時,幼教老師可以讓幼兒鞏固對基本數字的認識,使幼兒根據老師說的棒棒糖的數量迅速抱團。但到了大班,幼教老師可以加大游戲的難度,改變游戲方式。例如當幼教老師說:“我有五個棒棒糖”時,在場五個幼兒將五個手指并攏而不是僅僅抱團。通過游戲方式的略微改變,考察幼兒靈活運用數字的能力,使游戲的難度得到提高,大大增強了孩子的游戲興趣,提高了幼兒園的游戲文化氛圍。使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收獲成功的快樂。
三、結論
游戲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活動,通過游戲可以鍛煉幼兒的精神品質,促進其身心健康的發展。作為一名在幼兒園工作的幼教工作者,要將游戲融入到幼兒園文化建設中去,通過設計合適的游戲方式為幼兒創設與教育和其自身發展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給予每個幼兒充足的游戲時間來展現自己。并最終將游戲與幼兒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使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健康幸福地成長。
參考文?I
[1]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國家教委.幼兒園工作規程[A].1996年第25號.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4]袁愛玲.營造適合學前創造教育的精神環境[J].幼兒教育,2002(12).
【游戲與幼兒園文化建設】相關文章:
• 淺析幼兒園主題性實踐課程實施策略
• 幼兒園音樂教育問題與對策
• 幼兒園教學中賞識教育的思考
• 幼兒園班級管理探微
• 小議幼兒園區域游戲指導
• 如何讓幼兒園美術教育回歸生活
• 淺談幼兒園音樂歌唱活動的教學策略
• 談如何搞好幼兒園的衛生保健工作
• 美國:iPad在幼兒園
• 基于新時期幼兒園教學的思考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學
• 幼兒園教師師德管理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