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有沒有課程?這個問題,先前,我是肯定的、明白的、毫不猶豫的――幼兒園沒有課程! 幼兒園的教育即“學前教育”,即此時此刻三年的教育是“學校教育之前的教育”,如“飯前”一樣,?沒有動筷子呢!如果動筷子了,就不是“學前教育”了,就是春天做了夏天的事兒。“課程”只存在于學校教育中,如小學、中學、大學。倘若幼兒園也存在課程,豈不為日益猖狂的“小學化”張目?豈不是讓只會分科教學的老師找到借口?于是,凡他人論述幼兒園開發課程如何如何,我一律奚落之、反駁之、不屑一顧之。
但近日在赤峰市北部三旗的實地考察和文獻的檢索告訴我:幼兒園可以沒有課程,但幼兒園也可以有課程。關鍵看你如何定義“課程”二字。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課程”原來是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概念。從古到今,從東到西,梳理一遍,“課程”兩個字就可以寫一本書,起碼可以整一篇分量不薄的博士
論文。
學院派做過考據:“課程”的英文形式是Curriculum,它源自拉丁語的currere,是“奔跑、跑馬場”的意思。大致可以分為六種“課程觀”:課程即教學科目(學科);課程即有計劃的教學活動;課程即預期的學習結果;課程即學習經驗;課程即社會文化的再生產;課程即社會改造。顯然,我先前的“課程觀”只是其中的一種而已(也怪當年教《教育學》的老師沒有?意涼?),即“課程即教學科目(學科)”。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啊。
古人有課程概念嗎?孔子那里肯定沒有。到宋代,朱熹在《論學》中多次提及“課程”,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工夫”等。大意是指學子的功課及其學習進程。
課程的內涵和外延都是發展的、動態的,而我,以為“課程即學科”,大半是還停留在夸美紐斯時代。先前,我認為幼兒園只有“活動”,而“游戲”也是活動的一種。游戲什么?活動幾何?難道是放任自流,兒童想怎么就怎么嗎?那樣,學前教育豈不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了嗎?“ bpmf”“天地人手”地教固然不對,幼兒園搶了小學的飯;無設計、無引導、無意圖地瞎玩,同樣不是學前教育!于是,基于兒童成長需要的、符合認知能力的、審美趣味的“活動”豈不水到渠成地推導出來了?
杜威認為“課程最大流弊是與兒童生活不相溝通,學科科目相互聯系的中心點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即通過研究成人的活動,識別各種社會需要,把它們轉化成課程目標,再進一步把這些目標轉化成學生的學習活動。這種取向的重點是放在學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體現的學科體系上。
【幼兒園“課程”辯(上)】相關文章:
• 幼兒園,兩國園長面對你
• 踐行幼兒園特色發展
• 幼兒園人力資源管理探究
• 幼兒園美術活動的語言指導
• 幼兒園實施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研究
• 農村幼兒園戶外活動的組織
• 幼兒園挫折教育綜述
• 淺談幼兒園教育中的教育信息化
• 幼兒園“快樂教學”初探
• 讓陽光的生活充滿幼兒園
• 幼兒園到底有什么用
• 農村新建幼兒園保育工作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