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是孩子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為一生的發(fā)展都奠定了基礎,實現(xiàn)“愛滿天下”的教育,首先可以從“愛滿幼兒園”開始。建設一個充滿愛的幼兒園,教師和幼兒都應該有“愛”。教師需要努力去愛幼兒,給予幼兒平等、正確、持久的愛,以“師愛”來給幼兒的成長提供營養(yǎng)。生活、課程、游戲等組成了幼兒的一日活動,可以從這些方面來為幼兒實施“愛”的教育,把幼兒也培養(yǎng)成有“愛”的幼兒。
1 實施“愛”的教育,培養(yǎng)有“愛”的幼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關心尊重他人是幼兒社會領域的發(fā)展目標之一,3―4歲幼兒能對身邊生病或不開心的人表示同情,4―5歲幼兒能注意別人的情緒并有關心和體貼的表現(xiàn),5―6歲幼兒能關注他人的情緒與需要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這些都是“愛”的表現(xiàn),如果要達到這些目標,就要通過實施“愛”的教育來實現(xiàn)。
1.1 生活中傾注“愛”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反對脫離生活的“大書呆子教小書呆子”的傳統(tǒng)教育,認為“生活即教育”。那么,實施“愛”的教育,首先可以讓幼兒的生活充滿“愛”。我們可以利用幼兒身邊真實發(fā)生的事例來教育,比如個別幼兒之間發(fā)生爭執(zhí)、打架等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全班幼兒表達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請幼兒幫助想辦法怎樣才能避免爭執(zhí),強調(diào)同伴友愛的好處,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交往觀。
1.2 課程中滲透“愛”
現(xiàn)代學前教育的課程觀,不僅要求幼兒園的課程要能夠促進幼兒知識與能力的發(fā)展,還要注重幼兒社會性能力的發(fā)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構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可以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適當?shù)貪B透“愛的教育”。小班可以從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常規(guī)細節(jié)入手,比如,在某些教學活動中需要發(fā)放玩教具,發(fā)放前可以告訴幼兒要按著順序一個一個領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爭搶,在活動的過程中要愛護玩教具不能損壞等,使愛人、愛物的行為成為小班幼兒的習慣。中大班則可以多開展以“愛”為主題的課程活動,增強活動的實踐性,讓幼兒身心投入來體會“愛”。
1.3 游戲中體驗“愛”
3―6歲幼兒的思維水平處于具體行動思維和形象思維之?g,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于幼兒晚期才開始萌芽,對事物的認識大多停留在表象,從而難以發(fā)現(xiàn)事物本質(zhì)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他們對“愛”的理解還完全是根據(jù)自己的感性經(jīng)驗。而游戲作為幼兒主要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在游戲中,幼兒可以獲得各種各樣的感性經(jīng)驗,利用游戲來幫助幼兒體驗“愛”,符合了幼兒愛玩的天性。如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抱娃娃、喂娃娃吃飯、給娃娃穿衣服等活動,真切地體驗到當媽媽的辛苦,從而懂得體惜媽媽,關愛媽媽。同樣地,教師可以為幼兒創(chuàng)設各種游戲情境,引導平時不懂得幫助別人的幼兒扮演好心人角色去關愛他人,如幫助老人過馬路,把跌倒的小朋友扶起來,喂食流浪的小動物等。
2 身教重于言教,做一名有“愛”的教師
陶行知先生曾把師愛比作孩子成長的營養(yǎng),他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shù)臓I養(yǎng)。有了適當?shù)臓I養(yǎng),才能發(fā)生高度的創(chuàng)造力,因而教育應當充滿愛。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幾乎都是與教師一起度過,教師也就成了幼兒模仿的最直接對象,教師是否表現(xiàn)出“愛”的行為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對“愛”的認知及表現(xiàn)。
2.1 用平等的“愛”照顧幼兒個體差異
俗話說:“十指伸出來有長短”,每個班的幼兒也會存在著個體差異,反思我們的現(xiàn)實教育教學,很多老師難免會對乖巧、聰明的幼兒關愛有加,而對一些存在問題行為的幼兒做不到一視同仁。陶行知先生諄諄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由此可見,教師需要調(diào)整心態(tài),平等地去愛每一個幼兒,使每一個幼兒都獲得被愛和被關注的機會。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班里那個總愛搗蛋亂扔玩具的孩子,在你沒有對他生氣而是鼓勵他收拾玩具并且進行表揚之后,他很少把玩具亂扔了。那個喜歡用小拳頭打人的孩子,在你多次與他對話和擁抱后,他漸漸明白了拳頭不是與人交往的方式,他也想學老師一樣與人友愛相處。
2.2 用正確的“愛”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學習自理是小班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許多存在自理困難的幼兒,他們有的不愿自己吃飯,有的習慣大人幫他們穿脫衣服,還有的不愛洗手擦鼻涕等。此時,教師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而去幫幼兒完成這些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我們都懂,與其永遠照顧幼兒,不如多花點心思去教會他們照顧自己,例如開展自理能力比賽、創(chuàng)設練習情境、在區(qū)域活動中投放扣紐扣、系鞋帶等相關操作材料,帶幼兒去觀看中大班哥哥姐姐怎樣洗手、折疊衣服等,這樣精心為小班幼兒設計各種各樣學習自理的方法,何嘗不是愛的表現(xiàn)呢?
2.3 用持久的“愛”促成幼兒良好的品質(zhì)
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如果教師對幼兒的愛沒有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是很難持久的。許多教師會有這樣的體驗,剛開始我們總懷著激情認為自己可以用愛來教育幼兒,可是當一些幼兒反復出現(xiàn)問題,不能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改變時,有些教師開始感到失望和灰心,甚至放棄了去愛這些幼兒,究其實質(zhì),還是不夠愛。3―6歲是幼兒個性塑造的重要階段,當你對一些幼兒感到失望時,不妨多這樣思考――“如果我是這個孩子”、“如果我是這個孩子的父母”,這樣,我們就會多一份體諒,少一份苛責,讓師愛更持久一些,耐心去陪伴幼兒一點一點的改變和成長。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們幼兒教師需要以這種信念來教育幼兒,學習陶行知先生的奉獻精神。與我們朝夕相處的是一群3~6歲的天真兒童,他們的世界是純凈的,就像一張張白紙,如果你用“愛”教他去涂鴉,這張白紙上將會呈現(xiàn)溫馨有“愛”的圖案,有了“愛”才能更健康快樂地成長,沒有比“愛”更正能量的存在,不是嗎?讓我們用行動實現(xiàn)“愛滿幼兒園”。
【在幼兒園中實施“愛”的教育】相關文章:
• 以教學為主的幼兒園教育活動
• 幼兒教師如何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
• 幼兒園教學個人反思
• 幼兒園管理工作研究
• 現(xiàn)代幼兒園建筑空間環(huán)境設計分析
• 幼兒園“奇葩逃學”的背后
• 談幼兒園音樂教學的有效開展
• 幼兒園數(shù)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探究
• 細致入微的德國幼兒園
• 幼兒園新手教師培養(yǎng)初探
• 《理想國》幼兒教育思想啟示
• 幼兒園班主任管理工作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