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笨梢,幼兒園課程應關注幼兒的生活,積極利用周圍環境,關注課程各領域的有機整合,促進幼兒整體、和諧、主動、健康地發展。注重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和游戲化是全面貫徹《綱要》的需要,生活和游戲是幼兒園課程綜合的重要途徑。
【 關鍵詞 】幼兒園課程 生活化 游戲化
自從接觸了“生活化游戲化”課程,也有了一些體會。要實施這樣的課程,首先要正確把握它的理念,如果理念理解有偏差的話,往往會帶來實踐操作層面的失誤。那么,什么是“生活化、游戲化”課程呢?生活是完整的、多姿多彩的,對幼兒而言,生活是重要的學習內容,也是重要的學習途徑。幼兒的一日生活、與幼兒有關的社會生活及幼兒的游戲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游戲化意味著游戲不只是教學的手段,還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游戲不只為教學服務,游戲也有它自身存在的價值,因此教學也應為游戲服務。概括說是孩子在生活中、游戲中形成了對事對物對人的認識,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而發展成為適應生活的能力,注重的是兒童自身經驗的形成。
有人對“生活化、游戲化”課程提出了質疑,源于這樣的一個數學集體活動:教師提供了大量的水果、蔬菜等讓孩子去量重量,比輕重,還把結果做記錄等等。我們不去評價這活動如何,像這種提供了大量生活中的真實物品,來作為“教具”或是幼兒的操作材料,是不是就是數學活動生活化了?另外,那么好吃、漂亮的水果擺在孩子們面前,孩子們只能玩,想吃的話只能咽口水,孩子畢竟是孩子,感覺有些不妥,是否顧此失彼了?像這種材料的提供是否有其他玩具材料可以代替,而不必都提供真實的物品,同樣可以達到讓孩子學習操作的目的?如果都這樣的話,是不是有些浪費?
仔細想一想我實施過的“生活化”的數學活動,比如超市購物,比如摘葡萄,不但內容接近幼兒生活,是幼兒所能接受和理解的,而且提供都了真實的場景和材料。我認為真實的材料是有必要的,實物感受和替代品操作完全不一樣的,拿給孩子學習的東西全部是真實的,然后在這種真實的教具操作中,把教具中蘊含的知識化成生活的能力,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孩子將來的生活做準備的,這點我想正是我們教育的重點。孩子由感官經驗的獲得到概念的形成,所謂感官經驗就是孩子在是常生活中所看、所聽、所觸、所嗅、所嘗的過程與結果。孩子的這些感官經驗是對外部世界與自我的認識,最終要以概念的形式在孩子頭腦中穩定下來。只有這樣,孩子的頭腦才會清楚,不犯糊涂。孩子的感官經驗要靠他的感覺器官,所以在從事生活化游戲化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用真實的事物來全方位調動孩子的各種感覺器官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舉些小例子:如在洗手時,我們請一個小朋友用一條毛巾,小朋友和毛巾是一樣多的,如果一個小朋友沒有來,就會出現小朋友少,毛巾多的情況;吃點心時,我們請小朋友自己邊數邊拿出幾塊餅干,讓幼兒來感知數量;進餐后我們請幼兒有順序的做事,先放碗勺,再端椅子,漱口,最后擦嘴巴等。幼兒通過用眼睛觀察、用手摸、用嘴品嘗各種實物獲得感官經驗,再經過教師的點播逐漸獲得概念的形成。
再回到一開始談到的那個數學活動,運用實物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食用。當孩子們操作完成之后,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那時候的成就感我想是成人難以體會到的。比如,我們開展“做蛋糕”這個活動。原本打算播放flash給幼兒觀看,但是這樣的方式對于幼兒來說僅僅是“一笑而過”。為了加深幼兒的記憶,我們就采用實際操作的方式開展這次活動。我們準備了各種制作蛋糕的材料,在課上邊操作邊講解,幼兒興趣極高,看的目不轉睛的。當我們把調制好的泥放入微波爐里烘烤時,幼兒聞到了陣陣香味,攙的口水直流。當我們把蛋糕從微波爐里拿出時,蛋糕已經脹的很大了,有幾個幼兒好奇的問:“蛋糕怎么變大了”。于是,針對“蛋糕為何變大”這個問題,我細致地給他們做了解釋,雖然他們并不能完全領會“受熱膨脹”這個物理現象,但至少他們懂得了,有些東西加熱后會變大的。接著,幼兒開始分享蛋糕,雖然他們吃過各種美味漂亮的蛋糕,但老師做的蛋糕好象特別好吃。整個活動過后,幼兒仿佛經歷了一場視覺、嗅覺、味覺的盛宴。我們一方面批駁孩子參與生活太少,一方面又擔心做不好,不讓親自實踐,能用實物的偏偏用假假的東西來替代,就如同院子里可以種植草坪,卻偏偏用塑制草坪一樣。所以,所謂“生活化”,不但包括內容的生活化,也包括材料的生活化,在力行節約的情況下,可以用實物的,就完全沒必要用替代品。
其次,生活化游戲化的課程,充分地認識了孩子自身發展的規律性,強調了孩子作為學習的主體地位。當我們稍稍把重心向孩子那里偏一點,當我們的眼光向孩子側重一點,當我們眼里孩子多一點、自己少一點…….那么,我們的教育效果就會比別人好。但是這需要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水平做出相當大的改變,教師付出大量的努力,我想這也是我們教育改革的難點。
最后,再多說一點,在“生活化游戲化”的課程的實施中使我們注意到這一點:孩子具有自我學習的能力。知識是可以傳授給孩子的,是可以“教”的,但諸如獨立、專注、自信等這些與孩子人格有關的對孩子的一生起著重大影響的東西,是不能教給孩子的,這些只能靠孩子的自我學習。當孩子出錯的時候、當孩子做的事與我們觀念不付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去批評孩子,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孩子,而是讓孩子學會自我學習。孩子的自我學習,只能由老師創造一個能讓他自我學習的環境。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游戲是快樂的學習,社會是課程的資源。這是我們課程改革與實踐中獲得的實實在在的感悟。
【淺談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游戲化】相關文章:
• 民族體育在幼兒園課程中運用
• 幼兒園有效開展室內運動的策略探究
• 淺析幼兒園教學方法
• 幼兒園區域活動教師的有效指導
• 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 幼兒園班級合唱教學方法之我見
• 幼兒園閱讀能力培養方法探討
• 幼兒園區域活動策略淺析
• 談幼兒園德育
• 幼兒園開展戶外活動的有效性
• 試論幼兒園當中的未來教室
• 幼兒園音樂教學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