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的核心和關鍵是課堂。我們欣喜地發現,新課程的變革,讓我們的幼兒園課堂教學進入了一個新的天地。教師的教育觀念、自身綜合素質確實有了飛躍式的進步。課堂上,教師巧妙新穎的設計,富有個性的特色教學,師生間的有效互動讓人耳目一新。然而在收獲的同時靜心反思,我們卻深切地感受到:不少教師對課程改革缺乏深入全面的理解,為了追求課堂的“絢麗多姿”,我們有些教師已在不知不覺中迷失了教學的方向。
一、“有機整合”別“簡單拼湊”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要注意各領域內容相互滲透,有機整合,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但有些教師為了突出整合的精神,把凡是與主題活動有一點點相關的內容全部堆砌到一堂課中,教師帶著幼兒在課堂上又是說又是唱,又是畫又是算,忙得不亦樂乎,語言課不像語言課,美術課不像美術課,各科教學色色俱全,教師還沾沾自喜,美其名曰“綜合課”。如一位教師在執教大班
兒歌《葉子》時,現讓幼兒跟老師朗讀
兒歌,讀完后讓幼兒看投影,接著讓幼兒進行角色表演,再讓幼兒撿葉子、畫葉子,最后讓幼兒演唱《小樹葉》的歌。這樣的整合,表面看形式多樣,熱鬧非凡,卻是“眉毛胡子一起抓”,課堂每個環節的組織就像走過場一樣一帶而過,給人蜻蜓點水之感。這種“整合”,忽略了一節課的容量和質量,導致課堂教學目標偏離,重難點難以體現,使語言課失去了本真,幼兒真正得到的東西少之又少。其實,整合不是簡單的拼湊,它不僅僅是課程形式的融合,而是要將知識有機有素地結合在一起,整合得不著痕跡,如行云流水一般,形成一個整體的課程,那樣才能促進幼兒整體、和諧地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準確把握教材,藝術地處理教材,科學補充教材,教師要善于使用教材中最具價值的地方,合理裁剪,大膽取舍,如果面面俱到,淡化領域間應有的界限,一味地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一味地進行活動延伸的“整合”,結果只能是浮光掠影,最終失去“整合”的真正意義。
二、“自主學習”別“放任自流”
“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要求教師把學習的權利、學習方法交給幼兒,使幼兒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主動地獲取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可不少教師便將之理解為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挑,學習方法學生自己選,結果走入了自主學習的誤區。比如,復述中班故事《三只蝴蝶》,教師不但給幼兒提供了紅蝴蝶、黃蝴蝶、白蝴蝶以及紅花、白花、白花的頭飾,還給幼兒提供了好幾張體現故事內容的圖片等,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自己練習復述故事,但最后卻只有兩三個幼兒能較完整地把故事復述出來。原因何在?我認為,這位教師能根據幼兒的心理需要,適時地給幼兒提供與之相互作用的語言活動材料是很值得贊賞的。遺憾的是這位教師在幼兒自主練習復述故事時“放得太開”,自己卻“導得太少”。幼兒在復述故事時老師在旁只是停留在靜觀階段,任由幼兒自由選擇材料,自由講述,該講的不敢講,怕有“越俎代庖”之嫌;該導的不導,怕有“不尊重幼兒的主體”之嫌,幼兒得不到教師適時指導,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師根據幼兒的學習差異把他們分成兩組,讓能力較強的幼兒用道具邊表演邊講述,能力弱的幼兒看圖講述,在幼兒復述故事過程中教師對遇到困難再及時點撥,為幼兒掃清講述故事時的障礙,那么幼兒不但掌握了復述故事的方法,還激發了幼兒參與學習的熱情。事實上,幼兒的自主性固然重要,但“自主”不等于“自由”,不等于放任孩子。教學是個雙邊過程,沒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穿針引線,那課堂就是沒有航標的船,隨波逐流。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尊重孩子的自主,又不能喪失自己的主導地位,要善于把握幼兒自主學習的局面,關鍵時刻該出手時就出手。點撥在卡殼處,引導在迷茫時,教師要當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那么,真正的自主學習才會落到實處。
三、“慎用媒體”別“喧賓奪主”
現代信息技術從時間上、課堂的容量上、課程的資源上,為課堂提供了一片廣闊的視野。色彩、聲音、畫面、組成了立體的課堂,著實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但是,如果現代信息技術過度應用,喧賓奪主,也會適得其反,將大大削弱課堂的魅力。主要表現為:
錄音代替了老師的嗓音。課堂上,很少聽到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聲,再也看不到幼兒聽老師講故事時的如癡如醉的眼神,“機器人”的聲音在課堂回蕩,拉開了文本和幼兒,幼兒和老師的距離。
過于推崇多媒體的運用,多媒體制作追求華麗,但實效不大。有的教師為了實現現代化教學,不管需要不需要,現制作一幅多媒體動畫再說。如一位教師執教大班語言《野外》,花費了許多心思,制作了相當精美的多媒體
課件,在課堂上一一展示給幼兒看。在活動結束時,老師問:“小朋友,野外美嗎?”孩子們當然異口同聲。接著老師要求幼兒試著創編兒歌,孩子們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無話可說了。其實,這位老師運用多媒體就是多此一舉。學這首詩歌,教師完全可以把孩子們帶到大自然中,讓他們在野外聽鳥兒唱歌,看魚兒嬉戲,和小蟲捉迷藏……讓孩子們在美麗的大自然中去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意境,然后再嘗試著創編詩歌。“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孩子的思維活躍了,想象力豐富了,不僅幼兒的語言能力得到發展,同時還讓幼兒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活動內容,針對實際情況慎重選用多媒體
課件,如使用不當,反而局限了幼兒的想象,扼殺了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創造力。
四、“激勵評價”別“一味奉承”
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賞識”教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課堂上我們提倡多鼓勵、多表揚和多肯定幼兒,幫助幼兒享受成功的喜悅,樹立深入學習的信心。但有些教師為了體現“人本”理念,便盲目地進行所謂的“正面激勵”。課堂中,不管問題價值大小,不管學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師都是一個口吻:對,真棒,你真了不起……或是給他豎起大拇指,給他陣陣掌聲,或是給他一份獎品。殊不知,過多過濫的表揚會讓幼兒習以為常,導致幼兒隨意應付。一個人人都能回答的問題如果給予過度的贊賞,并不利于幼兒維持內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長期下去,學生會在老師的“一味奉承”中,逐漸退去應有的喜悅,漸漸地“迷失自我”,不能準確面對挫折,甚至會養成虛榮、任性的不良個性。這樣的“表揚”已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精彩的回答要給予贊揚,對其不當之處要及時提出。千萬不能受所謂的先進思想的影響,認為無論孩子說什么,無論孩子做錯什么都不能當面說他是錯的,這是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從小連對錯都不能正確區分,連正視微小錯誤的勇氣都沒有,他長大又如何面對紛繁世界的競爭?特級教師朱靜怡老師在評價幼兒時就是對錯分明,賞罰分明,你看:“要自己發表意見,不能重復別人的!你說的別人已說過了,不能算!”“你知道老師為什么翹大拇指嗎?因為這是你自己的想法,你很會動腦筋!”該褒則褒,該貶則貶,這樣的評價才會打動幼兒的心靈,才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才能使評價成為他們學習的不竭動力。
在新課程改革的潮流中,在幼兒園課堂教學中,我們既要大膽創新,又要繼承和發揚多年來積累的成功經驗。因為教學改革不是對傳統教學的全盤否定,不是“拋棄”和“盲從”,而應該是“揚棄”和“發展”。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方向,讓幼兒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樂園。
【別讓幼兒園課堂教學迷失方向】相關文章:
• 幼兒園學前教育研究方法的現狀分析
• 讓孩子愛上幼兒園
• 幼兒園戶外活動游戲化“四真”策略
• 讓閩南民間工藝進入幼兒園課程
• 幼兒園寶寶“談婚論嫁”的秘密
• 版畫在學前教育美術課的運用
• 多媒體技術中幼兒教育論文
• 幼兒園課程改革之我見
• 淺談幼兒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 農村幼兒園音樂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
• 對幼兒園走廊環境建設的思考
• 淺析幼兒園孩子的“告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