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3年行動計劃給全國上下都帶來了新的氣象,特別是在筆者所在地區的鄉鎮上,每鄉鎮都新建了一所超前的、規范的、配套齊全的標準幼兒園。在第二個3年行動計劃中,政府提倡改擴建農村園,確保幼兒就近入園。農村幼兒園盼來了它們的“春天”,可隨之也帶來了新的煩惱……
幼兒教師“兩極”化
目前鄉鎮中心幼兒園和農村幼兒園的教師由兩部分組成。大部分屬農村直接招聘的代課教師,據統計筆者所在縣14個鄉鎮的101名幼兒教師中只有14名正式幼教專業的教師,占鄉鎮幼兒教師總人數的13.9%。這13.9%的公辦教師絕大部分都是招聘后直接上崗的新教師。因此,出現了“兩極”分化現象。這樣的教師隊伍的素質,不難想象,一定是問題重重。
首先,作為骨干的新教師缺乏經驗,這是一個大問題。年輕教師一畢業就分配工作是好事,但現在的教育只給他們理論,他們實踐經驗微乎其微。這樣的公辦教師很難撐起一個幼兒園,那么他們又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成為幼兒園的骨干,提高幼兒園的保教質量呢?
第二,作為主力軍的代教隊伍一般都沒有教師資格證。比較好一點的是堅持了10年以上的帶教。他們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但是他們往往在教師隊伍的底層,甚至游離于教師隊伍的邊緣。學習、培訓的機會幾乎輪不到他們。那么,希望他們緊跟形勢,觀念更新也是“天方夜譚”的神話。更何況,這部分教師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年齡偏老,沒有精神和活力,對幼兒缺乏吸引力。
第三,有一些教師屬于小學“剩余”教師,他們一般屬于年齡大的即將退休老教師,他們有的也許經過轉崗,有的甚至直接調入幼兒園。他們一般都有20余年的小學代課經驗,及時轉崗培訓也很難“更新”他們的觀念,改變他們的教育習慣,所以總是把小學化的知識灌輸給孩子們。提前識字、寫字的現象比比皆是。但是,這正迎合了“功利化幼兒教育觀念”深厚的農村家長,所以,他們深受家長們認可。
作為一名從事幼兒教育的一線工作者,筆者深切感到一種揮之不去的隱患。一支優質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是教育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農村幼兒教師隊伍這種“兩極”分化的現象對提高保教質量,克服幼兒教育小學化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家長教育觀念滯后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家長的素質和認識直接影響孩子的教育。農村的幼兒家長一般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艱難的生活處境迫使他們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望子成龍”“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些傳統觀念對他們的影響很深。幼兒是怎樣的一個群體,他們需要什么對他們來說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更不要說如何對幼兒進行有效教育,奠定他們一生的基礎了。他們固執地認為多學幾個拼音,多寫幾個字,多算幾道算術到一年級孩子就能得雙百,就能讓自己臉上有光。如果孩子會幾句英語的口語,會說幾個常見水果單詞,那他們就會驚為天人,覺得自己的孩子一定了不起,以后一定能出人頭地。甚至,會有小學老師、中學老師耽誤了自己孩子的錯覺。殊不知,為了這些拼音、單詞、算術題他們的孩子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失去了多少天真的童年,甚至冒著手指變形、脊柱彎曲的危險。而且,那些“功利性知識”蒙蔽了他們對孩子的正確判斷,使他們對孩子產生過高的期望值。常言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他們在怨天尤人的同時會對教育產生更深度誤解。
家長的錯誤育兒觀無疑像一個“毒瘤”影響著幼兒保教工作的順利進行。這不能不成為一線幼教工作者的另一個擔憂。
留守兒童問題
改革開放掀起了“打工熱潮”,很多農村的年輕人都卷起鋪蓋結伴進城去挖取自己人生的“金礦”。但是,殘酷的現實卻并不盡如人意。適齡的幼兒在城市里根本找不到“普惠”的幼兒園。無奈,只好將孩子交由鄉下的父母代為看管。
幼兒期是孩子社會性形成的重要時期。由于農村幼兒園受師資、家長觀念的影響,鮮有培養孩子社會性的活動。孩子在家里和祖輩也不能積極地互動,造成了孩子“任性”“自閉”“膽小”“焦慮”等這樣那樣的問題。孩子的親社會行為鮮有發生。
幼兒期的社會性行為將影響孩子的一生,這些孩子不良的童年生活體驗很難讓他們產生親社會行為,這又是未來社會的一大隱患,這也是應該引起高度關注的問題。
學前3年行動計劃帶給農村幼教生機的同時,也要看到農村幼兒園仍存在的問題。相信,隨著有較改革的深入,這些問題將會迎刃而解。共同期盼農村幼兒園有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單位: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教育局)
【農村幼兒園新困惑】相關文章:
• 幼兒園班級管理之我見
• 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在幼兒園的實施探究
• 關于幼兒園管理工作創新的對策研究
• 當好幼兒園班主任的奧秘
• 幼兒園傷害事故研究綜述
• 安徽公辦幼兒園學費封頂
• 幼兒園工作的六點體會
• 探索幼兒教師威信的樹立
• 民間藝術在幼兒園活動中的實踐
• 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目標的撰寫
• 把握《幼兒園園長專業標準》的四個導向
• 我自己開了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