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了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策略,包括優化課程結構,注重技能實踐鍛煉;聯系教育實際,選擇適宜教學內容;加強師資建設,提升專業發展水平等。
關鍵詞: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師資建設
一、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被動生源較多,男女比例失調
關于學前教育專業生源問題,易凌云在我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狀況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在讀學前教育專業的男女生比例分別為3.5%和96.5%,約占比1/27。54.4%的學前教育學生都來自經濟比較落后的農村,94.9%的學前教育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處于中等偏下,另外4.0%的學生是通過補錄和降分的方式調劑到學前教育專業[3]。從該組數據當中我們可以看出,該專業學生由于外在因素被動選擇該專業的傾向較為明顯。選擇該專業的學生大多數家庭經濟水平偏低,且通過與學生的私下接觸也發現,大多數學生選擇該專業是由于就業前景好、家長意愿、被調劑等因素。此外從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男女生占比來看,學前教育專業男女生人數比例失衡嚴重,男女生專業人數比例極度不平衡,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幼兒園教師隊伍結構比例,造成學前教育男幼師稀缺現象。
(二)專業師資不足,教育質量偏低
針對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師資力量問題,相關研究表明,專業師資較為匱乏,尤其是具有學前教育專業背景的教師較少,缺少具有碩博等高學歷的專業教師,缺少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團隊及研究型人才。為彌補專業教師空缺,學校主要只能通過借調相關教育學科教師資源緩解師資壓力。同時,專業教師年齡比例失調,資歷深的老教師較少,年輕教師偏多但缺乏一線工作崗位經驗。另外,從整體來看,教師研究意識較薄弱,研究能力普遍偏低。此外,由于學前教育起步較晚,力量較弱小,發展不充分等原因,雖然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斷深化學前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但相對比傳統學科來說,其師資建設、教育質量、專業水平、教育評價等方面都相對比較薄弱,從而造成教師教學質量不高、學生學習質量不高、學前教育專業發展水平不高的現象。
(三)課程設置不合理,理論實踐失衡
課程設置問題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問題,課程設置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4]。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完善與發展關乎學前教育專業水平的高低。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分為三大類:專業理論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專業實踐課程。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偏向專業理論,理論課程比技能課程、實踐課程在開設的門數、課時和學分上明顯偏多。部分學生也表示學校理論課程安排較多、課時較長,長期以來,疲于應對,容易產生學習倦怠現象。而專科院校在課程結構設置方面更偏重于專業技能的教學,忽視學生對專業理論課程的掌握,注重學生美術、手工、鋼琴、舞蹈等藝術課程的學習,專業技能課的課時遠遠高于專業理論課。更有學者提出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是重技能類課程,輕基礎類課程;重專業課,輕視公共課;重必修課,輕公共選修課;重理論課,輕實踐課[5]。
(四)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專業特色不明顯
首先,在課程內容選擇方面,教學內容與幼兒園教育聯系不密切,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能很好地使專業知識與現實教學融合,出現教學內容與幼兒園教學脫節現象。在學習過程當中,學生缺乏在幼兒園的真實教學體驗,實際教學體驗機會較少,以至于到就業崗位上,不能立刻投入工作崗位。其次,課程學科之間存在明顯的界限,學生不能在知識的整體聯系中進行學習,教學內容出現了不必要的重復,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加重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并且有部分學生認為,學校開設的部分課程所教授的內容對自己專業發展意義不大,在教學內容更新度方面,滯后于現代教育各種先進的思想與理念,也沒有與國家最新出臺的政策緊密結合。最后,由于高校培養模式不成熟、缺乏專業教師、科研力量薄弱,在人才專業化培養規劃方面只能仿照相關教育學科,專業特色不明顯,以至于社會普遍認為幼兒教師是任何人都可以勝任且易被取代的職業,不可替代性不明顯,專業認可度較低。
(五)專業認同感較低,就業傾向不穩定
筆者發現多數學生會因為本科專業為學前教育而感到自卑,并且在外人面前不太愿意提起自己所學的專業。有學者在研究中表明高校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師隊伍、就業前景、社會輿論環境是影響學生專業認同感的主要因素。社會輿論環境及其就業薪資預估是造成學生專業感較低的主要社會因素。另外,在擇業就業傾向上,大多數學生明確表示,畢業后會優先考慮除幼師之外的其他工作崗位,其次才會考慮幼師這一職位,而且部分學生還表示在幼兒崗位上如若有更好的機會將考慮轉行,崗位流動性較大,人才流失較嚴重。
二、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策略
(一)優化課程結構,注重技能實踐鍛煉
合理的課程設置可以提升高校教學質量,促使每個學生各方面得到最大化發展。首先,針對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偏向專業理論學習,輕視技能掌握,缺乏實踐教學鍛煉的狀況,地方高校應優化課程結構,突出主體課程地位,兼修相關專業課程,注重實踐技能課程,加強人文課程熏陶,優化課程時數占比。其次,地方高校要關注學生學習狀態,及時反饋學生課程評價意見,在課程整體評估的基礎上,繼續深化課程體系改革,積極探索符合學校具體情況、符合學生學習心理與期望的課程體系。最后,地方高校應結合地方特色,探索研發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形成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一體化,打造極具專業特色地方特色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理論、技能、實踐的全面發展。
(二)聯系教育實際,選擇適宜教學內容
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從當前教學現實來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局限于各種版本的教材內容,缺乏靈活性、適用性。具體表現為教學內容脫離崗位實際,缺乏崗位針對性,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專業化人才的培養,也不利于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更不利于學生就業。針對教學內容脫離教育實際現象,高校應根據專業學科特點、崗位實際所需、學生認知水平、國家教育倡導等相關因素,運用現代化教育觀念,以新形勢學前教育深化改革理念為導向,緊密聯系教育崗位實際,增強教學內容實用性,使教學內容更具現代性、適宜性、針對性。
(三)加強師資建設,提升專業發展水平
時代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養優秀合格的幼兒園教師,高校師資隊伍的培養建設最關鍵。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學前教育專業高層次人才缺口較大,高校師資力量相對薄弱,需借助相關教育學科師資力量支撐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發展。對此,高校應重視高層次專業化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與招聘,完善教師評價考核制度,客觀評價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建立獎懲機制,調動教師積極性與活力,以此提高專業師資水平,打造專業科研團隊,提升學科專業競爭水平,增強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發展力量。
(四)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學生專業認同感
幼兒教師地位與工資待遇是影響學前教育學生專業認同感的重要因素,大多數學生對學前教育專業認同感偏低主要原因是其專業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同時,較低的工資待遇,自身需要得不到滿足也是影響學生專業認同感的另一重要因素。本研究認為國家應為學前教育立法,給予幼兒教師必要的社會地位,使其獲得社會的認同和尊重,這是提升的前提。另外,制定與教師付出相匹配的工資待遇體系,切實保障幼兒教師的合法權利和利益,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
三、結語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幼兒園教師隊伍質量建設是影響學前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作為培養高素質高質量幼兒教師的重要機構,對于提升幼兒教師質量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提升學前教育發展水平,不僅需要高校單方面的努力,還需要社會、國家甚至于個人給予支持與幫助。本研究主要是從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視角針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相關建議,希望能夠對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與建設有所啟示。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2018-11-15)[2020-01-20].
[2]張鵬妮,程秀蘭,賀琳霞.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與教學的現狀分析:以寶雞地區為例[J].雞西大學學報,2011(5):20.
[3]易凌云.我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狀況的調查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7(6):116-123.
[4]劉志英.新教師資格考試制度下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分析[J].武夷學院學報,2016(5):100.
[5]高閏青.高等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以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13(7):124-125.
作者:劉娟芬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相關文章:
上一篇:學前教育專業服務社區親職教育初探
下一篇:深度學習在學前教育資源平臺的應用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