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 等
其他論文 日期:2019-03-27 作者:聽、最悲傷的歌︺
孩子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 凌凌媽媽問:最近我幾次發現孩子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了家。我問她,她一本正經地說是老師獎勵的,或者說是小朋友送給她玩的。直到有一天,幼兒園的老師跟我談話,說凌凌經常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需要家長幫助孩子改掉這個習慣。老師這么一說,我嚇壞了:凌凌這不是偷幼兒園的玩具嗎?而且還學會了跟家長撒謊。我真是又氣憤又無奈。
答:凌凌媽媽面臨的是小年齡孩子經常出現的問題,其根源還在于孩子“我喜歡這個玩具,我要拿回家”這一思維方式,所以家長完全不必把“小偷”和孩子的這一行為聯系起來。家長會感到困惑:“為什么偏偏我的孩子就有這種行為?”“我在家給他準備了很多玩具,他怎么還要拿別人的東西?”“她會撒謊了”,等等,這些疑惑還是要和小年齡孩子的心理特點聯系起來。
3歲左右的幼兒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思維具體,直接,他們對外界事物只從表面去理解,不會作復雜的分析,因此,行為往往帶有很強的情緒性,不受理智的支配。孩子把幼兒園或者別人的玩具裝在自己的口袋里,并一本正經地稱之為“那是我的”,這是孩子“自我中心”的明顯表現。3歲之前,孩子都生活在家庭的小環境中,缺乏集體生活、與同伴交往的經驗和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生活中的一切對他而言都是“我的”。從家庭擴展到幼兒園,孩子的視野拓寬了,交往的對象多了,面臨的挑戰也增加了。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把其他人的物品當作自己的,都是幼兒還沒有脫離自我中心的表現。成人在此時應該理解和寬容,并且尊重幼兒的這一心理年齡特點。
對于那些只是簡單地拿別人東西的孩子,家長可以就事論事,引導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首先,賦予玩具以生命。家長問問孩子:“你把玩具帶回家,有沒有跟玩具的媽媽打招呼啊?玩具跟他的伙伴分開了會不會孤單啊?”讓孩子在擬人化的語境中自己感受,學著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其次,鼓勵孩子正確的行為。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辦法,怎么樣盡快把玩具送回去,讓玩具不再難過。最后,拓展孩子的行為空間。“幼兒園的玩具不能隨便拿回家,那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能不能拿回家?如果你想玩別人的玩具,該怎么向小朋友說?”通過一步步的引導,讓幼兒逐步克服“自我中心”。
當然,有的孩子明白那是別人的東西,也知道帶回家可能面臨家長的懲罰,那么怎么辦?――撒謊。幾乎每個孩子都有第一次撒謊的經歷,有的是因為自己的過失,有的是因為有意掩蓋某種事實。無論是哪一種,孩子已經有試圖掩蓋錯誤的意識,這種意識的萌芽應該得到及時的制止和正確的引導。凌凌媽媽所擔憂的不無道理,如果孩子幾次三番說謊未被成人發覺,就會以“勝利者”自居,變得越來越愛撒謊。那么,發現孩子有撒謊的行為,家長究竟該有怎樣的心態?該如何應對?
孩子撒謊,沒什么了不起。如果你的孩子從來不撒謊,家長可能也會有一點擔憂:“我的孩子是不是太木訥了?”撒謊斷然是不能鼓勵的,成人對孩子的撒謊行為需巧妙引導。對于凌凌媽媽的問題,首先應該分析孩子的行為動機是為了占有玩具而找一個充足的理由。我們不妨用以下辦法來處理:一是讓孩子直面事實真相。家長直接告訴孩子,玩具不是老師獎勵你的,也不是小朋友贈送給你的,是你自己悄悄拿回家的。二是讓孩子表達真實情感。家長可以問問孩子:“你把玩具拿回家,老師找不到了,別的小朋友沒辦法做游戲了,他們會怎么樣?想拿別人的東西,應該怎么做?”讓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學著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讓孩子接納自己的“失誤”。家長不要過分強調孩子的錯誤,否則會適得其反,導致其過重的心理負擔或強化他今后撒謊的動機。家長應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撒謊是不對的,大家不喜歡這樣的孩子。讓孩子體會誠實的價值。孩子偶爾出現撒謊行為一定是有原因的,家長更應善于發現孩子誠實的一面,并且給予肯定。家長在平日的生活中以誠實的孩子作為教育的榜樣,以誠實的故事來塑造孩子的道德觀,這對孩子的成長將有很大的幫助。
孩子都快5歲了,還不敢一個人睡覺
宸宸媽媽問:宸宸上中班,在幼兒園小班已經鍛煉了一年,可是,在家里他還是不愿意自己睡,非要和媽媽一起睡。有時候即便是他愿意單獨睡覺了,半夜里常常又會跑到我們房間里。其實我們也很心疼,但是長此以往也不是個辦法。男孩子嘛,總要獨立一點,大膽一點。除了睡覺問題,他也很黏媽媽,喜歡和女孩子一起玩。我不知道是他性格特點造成他不敢獨自睡覺,還是我們太溺愛他,導致他太膽小、太依賴。我擔心這樣會不會影響他獨立性的發展。
答:孩子不愿單獨睡覺的確是年輕父母常感到困惑的問題,怎樣成功地讓孩子從“分床睡”到“分房睡”,這似乎是一個比較艱苦的過程,能夠分房間睡覺成了很多父母評判自己的孩子是否具備一定獨立性的重要標準。就像宸宸媽媽所面臨的情景,孩子常常會半夜里“逃”到父母床上。其實,孩子不敢獨自睡覺,主要原因還是“害怕”和“依賴”。那么,究竟孩子從幾歲開始應該與父母分開睡?怎么樣消除孩子的害怕和依賴心理,成功地讓孩子獨立睡覺?
對孩子幾歲就該獨睡的問題,國內外的做法和解釋不一,但是,獨睡對于孩子獨立性的培養確實有積極的作用。有的家長在孩子很小時就“忍痛割愛”,讓孩子分床甚至分房睡,孩子獨睡的習慣也就自然形成了。由于四五歲的幼兒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電視里的可怕鏡頭,故事里的負面形象,甚至黑夜里樹葉的影子都會使他們浮想聯翩,在這一年齡段培養孩子獨立睡覺的習慣確實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孩子心懷恐懼,強制性的分離對孩子的心理發育會有不良影響,造成孩子更大的分離焦慮。很多孩子不愿意與父母分開睡,尤其是一些男孩,對父母過分依戀,性格敏感脆弱,這些特點與社會對男孩子的期望不匹配,使家長更感到棘手。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是最原始、最本能的,媽媽的懷抱最安全,親子雙方都能在相互擁抱中得到最大的心理滿足。因而,訓練孩子獨睡,幫助孩子平緩地從“分床睡”過渡到“分房睡”,對親子雙方都是一個大的考驗。
宸宸不敢單獨睡覺,根源在于膽小和對母親過于依戀,可以嘗試從以下兩個方面解決:首先,幫助孩子轉移依戀。通過增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讓孩子尋找共同的興趣點,鼓勵他們建立友誼,從與小伙伴的交往中獲得更多的樂趣與挑戰,使孩子受到同伴榜樣作用的影響,從而達到轉移孩子注意力的作用。充分發揮家庭其他成員的作用。很多父親還沒有充分發揮自己角色的作用,教養孩子的主要責任落在母親身上,這樣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對母親過分依賴,母親身上發生的事就是孩子關注的焦點,母親是孩子模仿的榜樣,母親的評價是孩子約束自我行為的標準,這使得孩子的女性化特點更加突出。現代家庭應該更加注重父子(女)之間的交流,使父親能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承擔必要的責任,增加父子(女)共同活動的機會,在彼此的合作中體驗父親的行為方式,逐步獲得勇敢、堅強、果斷等意志品質。
其次,幫助孩子消除恐懼。通過布置一個溫馨的臥室環境,增加孩子對環境的認同感,接納自己臥室的顏色、氣味、光線等。孩子在睡覺之前應有父母的陪伴和溫馨的鼓勵,使他有一個穩定的心態入睡。醒后父母應與孩子交流,并及時夸贊孩子的獨立性。鼓勵孩子多參與戶外活動也是訓練孩子膽量的重要途徑,選擇一些適合他的運動項目,譬如游泳、輪滑等,使孩子在體育活動中克服困難、磨煉意志,同時結交更多伙伴,特別是同性小伙伴,獲得性別的認同。
孩子的氣質受先天因素的影響比較大,但是性格中的不足完全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加以補償。有些孩子天生敏感脆弱,過于溺愛只會加重他的依賴性,進而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要對孩子多一些磨礪與鍛煉。無論是孩子膽量的鍛煉還是獨立性的培養,需要親子之間的“里應外合”,在努力改變孩子自身不足的同時,需要父母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入手,把握好分寸,循序漸進。相信在這樣的堅持不懈中,孩子獨立睡覺問題將不再是家長的難題。
怎樣讓孩子保持良好的注意力
添添媽媽問:添添是個活潑好動的孩子,對身邊的事物都特別有興趣,什么事都要參與,我們很高興孩子能對周圍保持一種敏感度。但問題是他對什么都無法保持長久的注意力,無論是參加興趣班還是游戲活動,我看別的孩子都能夠專心做自己的事,他卻不怎么坐得住。我讓他玩拼圖,他拼了一半,人就不見了。現在他已經上大班了,馬上就要上小學,我是不是要讓孩子提前適應小學生活?
答:好動、好問、好奇、好勝是孩子的典型心理特征。好動是孩子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現,對于外界事物,孩子總是喜歡去動一動、摸一摸,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社會的認知范圍在逐步擴大,因此,我們不應該認為孩子好動是壞事。但是,很多孩子無法保持較好的注意力也是事實。分析其原因,不外乎“內因”與“外因”兩個方面。
內因主要是孩子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幼兒的長時注意時間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和新奇刺激的影響,加上環境過于復雜多變,或者學習內容過于枯燥乏味,孩子很容易注意力轉移,進而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也有個別孩子因為先天的認知特點決定了其注意力集中困難、學習困難、動作及神經系統發育遲緩異常,這樣的現象可以咨詢專業醫生,確定是否是“多動癥”,并采取相應措施。外因主要是環境的影響。孩子要面對的事情多,比大人還忙,如何做到將注意力長久地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不妨看兩個例子:
(1)家庭教師正在教孩子學英語,還沒下課,家長就在一旁催孩子了:“抓緊時間啊,你待會兒還要去
舞蹈班。”
(2)孩子正在房間里搭積木,奶奶推門進去說:“快來喝點水!”媽媽過一會又去說:“都玩了一個小時了,休息一會吧。”這樣的場景很多家庭司空見慣,不以為然。當孩子能夠專注于某件事情的時候,大人又做了什么呢?
孩子某段時間里無法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屬正常現象,如果一段時間都如此,就要考慮對孩子的教育是否出了問題:興趣班是不是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拼圖游戲是否玩得時間太長了?另外,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習方式和內容上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幼兒園的學習以游戲為主,學習內容具體形象;進入小學之后,學習內容變得抽象了,學習方式、學習時間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些對于初入小學的孩子是一個挑戰,因而,對即將進入小學學習的孩子進行一些注意力訓練也是必要的。
首先,為孩子營造靜態、單純的學習和游戲環境。對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應盡可能為孩子營造單純的環境,刺激源不宜過多,譬如,當孩子下棋的時候,旁邊最好不要有聲音干擾;當孩子在游戲或者學習的時候,大人盡可能不要隨意打斷。孩子好動和注意力不集中是其年齡特點決定的,過于豐富的刺激源雖然會充分調動孩子各方面的感知覺,但也可能會加劇孩子注意力分散,使孩子無法長時間專注于一件事情。其次,選擇符合幼兒發展特點的學習內容。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選擇符合孩子心理特點和其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孩子會很投入很專心。在為小學做入學準備的時候,切不可時間過早、內容過多。大班的孩子可以適當學習一些拼音、數字,參加一些藝術活動,將這些活動控制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最后,積極發揮家長的督促作用。孩子注意力的培養離不開家長的監督,可以和孩子在規定時間里一起完成一項任務,譬如,家長和孩子看圖講故事之后,要求孩子能夠結合圖片復述故事等。親子之間應該形成一個約定:做事要善始善終,做成一件事即給予相應的獎勵。總之,家長應該將孩子的注意力訓練與平日的生活相結合,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孩子做到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孩子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 等】相關文章:
• 網絡媒體中幼兒教師形象建構
• 幼兒園音樂律動教學初探
• 小議幼兒園教師的肢體語言
• 幼兒園區域活動教師的有效指導
• 農村幼兒園數學教學要加強趣味性
•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
• 創建農村幼兒園特色活動
• 探究幼兒園體育近況及發展策略
• 學前教育專業服務社區親職教育初探
• 淺談幼兒園交互式教學的實施
• 新興城區幼兒園親子閱讀現狀調查
• 新入職幼兒教師培養策略